李逵如同上茅房張嘴吃了個蒼蠅,他去太學論戰,找死呢?
你們安的什么心?
要是在延安府當通判,這等不開眼的小兔崽子按住就該打四十大板,充軍修堡去。
李逵就一個人,能對付得了國子監數千張嘴?
沒錯,他是嗓門大,但也有極限。五十個人一起嘶喊就能將他敗退,他吃飽了撐地和上千人論戰?
萬一敗退,這臉就丟大發了。
“你呢?李綱,你父親曾經是呂公幕僚,我當初在延安府也見過。聽說已經回京了。你家可不允許你參加與人爭論吧?”
“但是李師,理不爭,豈不是怕了人?”
李綱人雖小,但也是個不服氣的主。
李逵有點坐蠟了,他覺得剛才讓小二添加碗筷,絕對是個錯誤。尤其是看著正派人,說話都不中聽。什么叫理不爭,就是怕了?李逵心說他要是爭得過,早就去太學吊打洛學門徒了。萬一,論戰中,因為自己讀書少,漏洞百出,豈不是把好不容易攢下的名聲都給丟了?
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年輕人——”
李逵突然擺出一副過來人的架勢,反正就陳公輔和李綱這等沒官職的太學生,也不敢反駁:“少年人戒驕戒躁,你們還在求學,這次會試下場了嗎?”
“學生慚愧!”
說到會試,陳公輔一臉的無奈,他連參加的資格都沒有。
李綱有樣學樣的垂首道:“學生慚愧!”畢竟李逵比他大不了幾歲就中了進士,按照他的想法,李逵像他這么大的時候,應該是博文廣記之輩,自己在學問上肯定和李逵有著巨大的鴻溝。
“你看,你們連圣人言,經史子集都沒有悟透,就想著和人爭論。豈不是舍本逐末,不僅會荒廢學業,還得到不到任何益處。你們這樣做,我真為大宋的未來擔憂啊!”李逵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仿佛真的是為陳公輔等人心慮。
他為了打發這兩個討債鬼,實在是費盡心思。
當然,改勉勵幾句,還得說。
“求學需務本,須知諸事處于心動,至善是心之本體。忠于對錯,卻忽視了本性的追求,這才是最大的錯誤。事即是道,道即事。事當躬身而篤行,方可行知合一。到時候根本就不用我替你們去論戰,你們自己就能用煌煌天道之威睥睨天下小人,為何舍近而求遠呢?”
李逵說一通大道理之后,陳公輔果然激動不已,仿佛找到必勝信念,躬身作揖倒地,恭敬道:“李師一言,當吾師也!還請李師收留……”
“慢著。”李逵打發人都來不及:“你們好學,我很欣慰。但是拜師就不用了。”
“李師這如何能行?”陳公輔急了。
李逵比他更著急,要是真收了這樣的弟子,豈不是他今后的日子永無寧日?這等喪氣玩意要是個山賊土匪出身,按李逵的性格,早就滅了他。要不是看著陳公輔穿著儒衫,他不好下手,才留了此人狗命。但絕對不敢當弟子收歸門下。他當即給陳公輔立了個條件:“想要拜師也不是不行,等到那天你們將學識夯實了再說。”
陳公輔失落的看著李逵,最后嘆氣道:“學生這就回去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