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叔公湊近眼巴巴的看著李逵手里的釋福授官詔書,他老人家識字有限,但喜歡讀書,出門在外,都帶著個書箱。當然是派個人給他讀,他自己聽,然后瞎琢磨。
“人杰,啥官你如此沮喪?”三叔公看李逵的臉色不太好,顯然是對授予的官職不滿意。
“直秘閣,也不知道干什么的?”別看李逵在大宋已經混跡了三年多,可問題是,大宋的官職也是出奇的多,不少官職乍一聽,都有種讓他這個官場新丁長見識的新奇。
早有有識之士指出,大宋有三冗兩積。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費。還有兩積:積貧,積弱。
紹圣元年甲戌科取進士609人,官職的倒是全部授予。但實際上,真正得到官職的不到二百人。一部分趕赴各地擔任縣令、縣丞、教授等職。另外一部分被直接打發去了太學回爐。反正太學正這個官職自從設立之后,就沒有人數的限制。從九品的小官,平日里在太學里給博士打雜,博士上課的時候,還要聽講,放學后收作業……這壓根就不是當官,而是在太學里當班長。
其實,大宋真要是只有進士可以授官,根本就不夠用。大宋有近1200個縣,280幾個州,24路,還有隸屬于京城的各個衙門,文官至少需要四五千之數。而且大宋長壽者不多,新科進士做官沒幾年,病故的也不少。三年出六百個進士也不夠用。
大宋可沒有舉人做官的先例,也沒有舉人這一說法。只有通過解試之后的舉子之說,但舉子是不能做官的。
造成大宋如今冗官局面的主要是因為大宋的恩蔭官太多了,多到根本就安排不下去的地步,而且占據的都是低級的小官。比如說縣城、縣令、主簿等等的,都被官職很小的恩蔭官霸占了。
其實也不是霸占,他們也想當大官,可是實力不允許。除非參加科舉,中進士這一條路,要不然,只能做小官。范純仁就是這樣的情況,恩蔭出仕,從縣令開始做起。他要是不中進士,最多也就是能做個通判。但是恩蔭官員,基本上做到通判已經是到頭了。根本就沒有升遷的可能。而且大部分都是在縣里頭轉悠,根本不可能去州衙當官。
就像是潞國公文彥博府邸,他有八個兒子,按照他的身份,八個兒子都會得到恩蔭。加上他弟弟文彥若,兩家有十幾個兒子,還有幾十個孫子,至少能有四分之一獲得朝廷的恩典。可他家就兩個進士,一個是文彥博自己,還有一個是他弟弟文彥若。
可才出了兩個進士,家族卻因為他們兩兄弟,出了十幾個文官。
這樣的家族在大宋不在少數。
在大宋初年,看不出這樣做的壞處。因為百廢待興,需要有人做事。但到了仁宗時期,冗官問題變得沉重起來。
這也是范仲淹和王安石執意要變法的原因了。
其實在李逵看來,變法就是玩鬧。即便變法成功了,百姓也得不到好處。
因為朝廷有錢了,就只會做兩件事。皇帝折騰,還有就是朝廷折騰。
皇帝折騰:窮奢極欲,然后國家繼續變窮,百姓還得在黃蓮水里泡著。
朝廷折騰:那就是要打仗了,興兵禍,起戰端,百姓還得在黃連水里開泡著。
就像是張養浩的一首小令中說的那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