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來,朝廷變法,完全是瞎鬧,屬于自己坑自己的傻缺。不成功,將自己折騰了個半死。成功了,朝廷有錢了,皇帝膨脹了,就該去撩撥大宋隱藏最深的痛了——幽云十六州。遼宋大戰一觸即發,就大宋如今的軍隊,別看百四十萬人,能打仗的有三十萬樞密使就該偷著笑了。
遼國最近這些年也不成了,但打大宋有心里優勢,加上還是騎兵作戰。估計最后兩家人都是累個半死,誰也奈何不了誰。
有可能大宋最終還會吃虧,給遼國的歲幣要漲。
畢竟大宋打一個彈丸大小的西夏,快折騰了五十年,還是沒能把西夏怎么樣。
李逵的野心其實也不大,他就想要當回縣太爺,要是境內有匪徒山寨的話,就更完美了,他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帶領衙役們把賊人給剿了。即便衙役們不堪重用,也不要緊,他自己一個人去。然后過一過斷案的癮,差不多就完了。
別說他胸無大志,主要是他這情況,基本上沒機會當宰相。
就算是當了宰相又如何?
誰能保證宰相說的話,就一定管用?
章惇是宰相,可他手下的人都琢磨著坑他,這個宰相做起來也沒啥意思。之前是李清臣,想要得到副相,原因嘛!
他想要繼承章惇的政治資源,成為大宋下一任宰相。如今曾布也加入了進去,三個人的關系都開始變味了。
翌日,李逵臊眉耷眼的去了一趟吏部,發現很多新科進士都等在吏部門房的地方,一臉愁眉苦臉的樣子。
授官,看似運氣,實則是有大學問在里面。
李逵偷偷努嘴問吏部的官員:“這幾位是?”
“等著選官,要是有實缺出來了,就補上去。”對方一臉鄙夷道:“哪里有這等好事,沒有走通上頭的關系,誰會給實缺?這些人啊,還得去太學熬著。當然了,李直秘自然不用擔心,說不定過兩年,你就是在下的上官了。”
對方很謙虛,謙虛到已經將李逵當成個大人物看待了。
紹圣元年甲戌科的不少進士都是太學出來的士子,好不容易考上了進士,卻還要去太學回爐,感情上確實難以讓人接受。唯一的區別就是,考上了進士,在太學回爐的話,能夠每一個月得到二十貫的俸祿。比太學的補助強多了。可能在太學讀書的士子,誰在乎這三瓜兩棗?誰不想當大老爺?
再說了,在太學里熬三年也是熬,熬六年也是熬。
要是熬了六年,才出來當個縣丞之類的小官,這輩子仕途就沒指望了。
可李逵并不想當什么直秘閣,揶揄著偷偷問對方:“要是我去走走關系,兄臺以為這京城那家說話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