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任重眼前的是鉻原子的電子云。
任重記憶里的鉻原子電子云要更復雜些。
它有24個核外電子。
這24個電子按照不同的能級,圍繞著鉻原子核做或遠或近的范圍規律,自有范圍的離散分布隨機運動。
每個電子單獨擁有的電子云,就仿佛是兩個對稱的即將掉落的水滴。
24個相互孤立又互相干擾的電子云層疊在一起,讓鉻原子的電子云圖擁有多達48個“水滴”。
但在每一對水滴內的電子,其分布規律依然不會有階梯性質的陡然變化。
但剛才任重看到了什么?
他在那48個“水滴”的中心,看到了48個正二十面體,酷似噬菌體的頭部。
正二十面體有30條棱邊,12個頂點。
每面有三邊,是等邊三角形。
每個頂點有5條棱。
組成這些頂點和棱邊的,不是別的,正是電子出現的概率。
云圖中有圖案,證明電子在這些位置出現的概率遠大于其他地方,最終才會在立體圖里以點線連接的方式形成正二十面體。
這讓任重感到莫大的恐懼。
又過了幾分鐘,巨幕右上角又閃出幅新的電子云圖。
這次是銣原子的。
銣原子共有37個核外電子。
任重看到了更多“水滴”。
他一咬牙,點擊暫停,然后放大右上角的畫面,將其占滿巨幕,再進一步放大。
他在銣原子立體電子云圖里的每一個“水滴”中,都看到了正二十面體。
任重深吸口氣。
他調整了檢測系統的操作規程,用偏振激光去照射銣原子。
但無論他如何照射,無論電子云如何偏轉,或大或小的正二十面體依然存在于每一個組成電子云的“水滴”中。
任重一咬牙,選擇了二氧化三鐵的分子,繼續光子成像。
更復雜的化合物分子電子云出現了,但正二十面體結構依然存在。
最后,他調整了采樣機的操作規程,要求捕獲空氣中的氫原子。
八分鐘后,巨幕上顯示出了氫原子的立體電子云圖。
一個肉眼可見的正二十面體佇立在巨幕上。
氫原子核靜靜地懸浮在正二十面體的幾何中心處。
任重癱軟坐倒在椅子上,腦子里嗡嗡作響。
為什么是正二十面體?
有什么特殊的含義?
在數學的領域中,萊昂哈德·歐拉證明了正多面體的極限就是正二十面體。
它是怎么出現的?
束縛電子的是庫侖力,也就是原本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之電磁力。
只能是不同尋常的電磁力賦予了電子以特殊性,才最終導致了這結果。
但基本相互作用力怎么會變得不同尋常呢?
早在公元1979年,人類科學家就完成了電弱統一理論的建立,證明了電磁相互作用與弱核力相互作用是同一種力的一體兩面。
學者們將原本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縮減為三項,分別是重力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與弱電相互作用。
出現異常的弱電相互作用就是構建出宇宙萬事萬物的三項基本相互作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