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盛長權于馬車內閉目養神,思緒萬千之際,那重重宮墻之內,決定他們這科貢士命運的評判,正在文華殿內緊鑼密鼓地進行。
文華殿中,檀香裊裊,氣氛莊重肅穆,仿佛連空氣都帶著沉甸甸的分量。
八位讀卷官——以內閣首輔韓章為首,次輔錢牧之、群輔沈端、蕭欽言,以及四位資深的翰林學士——皆已焚香沐浴,身著莊重朝服,分坐于寬大的書案之后,面色凝重。
數百份經過彌封、謄錄的朱筆試卷,整齊地碼放在殿中央的長桌上,如同等待最終裁決的命運之書。
內閣閣老之所以備受尊崇,除了其權勢,能夠掌控朝廷大略之外,其成員可以參與殿試預選,為官家選出進士人選,亦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畢竟,每一位進士,在進入朝堂后,基本都會與他們有一份或深或淺的香火情,這關系到未來朝堂力量的格局。
閱卷伊始,殿內只聞紙張翻動的沙沙聲,以及偶爾因久坐而調整姿勢時,官服摩擦發出的細微聲響。
每位讀卷官都目光銳利,如同經驗豐富的老農在審視禾苗,仔細品評著每一份經過手中的策論,這不僅是評判文章高下,更是在審視這些未來的朝廷棟梁之材的見識、立場、潛力,乃至其背后可能代表的勢力。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終于有人遇見了夠分量的卷子。
首輔韓章手持一份試卷,凝神細讀。
看著看著,他不由坐直了原本微駝的身子,枯瘦的手指在案上無意識地輕輕敲擊著節奏。
此卷開篇便引“國之大者,在祀與戎”,格局宏大,隨即筆鋒一轉,強調“兵兇戰危,不可不察”,需“度時宜,量己力”,顯得極為穩重。
接著,文章層層遞進,剖析涼國“強在爪牙,弱在腹心”,指出其內部部族林立、經濟結構脆弱之弊,提出“外示守勢,內修甲兵,廣積糧,緩稱王”的核心策略,并詳細闡述了如何通過“整飭邊備”、“發展邊貿”、“分化瓦解”、“積蓄國力”等手段,逐步削弱涼國,待時機成熟再圖一舉成功。
通篇文風穩健,邏輯嚴密,引經據典恰到好處,既有對雪恥呼聲的回應,又充滿了老成謀國的務實精神,更難得的是,其策略似乎在試圖平衡朝中主戰與主和兩派的觀點,顯示出一種超越年齡的政治嗅覺。
韓章微微頷首,對身旁的次輔錢牧之低聲道:“錢相,你來看此卷。”
“立論高遠,分析透徹,對策扎實。尤其這‘外示守勢,內修甲兵’八字,深得‘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之精髓。更難得的是,其提出的‘通商惠工以弱其力’,著眼于經濟制衡,可謂老成謀國,深知進退,非紙上談兵之輩可比。你以為如何?”
他將試卷遞了過去,語氣中帶著難以掩飾的欣賞。
錢牧之接過,快速瀏覽,他跳過那些具體的軍事謀劃,重點看了文中關于發展邊貿、穩定民生、通過經濟手段削弱敵國,以及強調“倉廩實”乃“蓄力”根本的部分,沉吟片刻,道:“文理通達,見識不凡。”
“韓相所言極是!”
錢牧之出身江南,背后代表著龐大的士紳與商賈利益,最關心的便是賦稅、漕運與民生穩定:“尤其這‘通商惠工以弱其力’,以及強調內政休養之論,倒不失為一條穩妥之路。”
“若按此策,或可避免大規模征調民夫、加征賦稅,使我江南錢糧不至過度消耗,百姓也能得喘息之機。”
他對此篇策論中體現出的穩健與務實,尤其是對民生經濟的考量,根本挑不出什么大毛病,甚至頗為認同,他捻了捻保養得極好的胡須,點頭道:“此卷,當屬上佳。”
而另一側,群輔沈端拿起一份試卷,剛看了開頭幾句,緊鎖的眉頭便驟然舒展開來,甚至隱隱透出一股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