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還有一艘兩萬噸大郵輪負責后勤,等奮斗號潛水時,郵輪就停在海面,并且還要有牽引拉繩,為了長期待在海底還會建立索道將相關物資投放到海底。
在海底永遠最缺少的都是氧氣,但以奮斗號的大小來說,提供五個人的氧氣最多維持不到一天,這還是算上了壓縮后的氧氣。
除了攜帶氧氣奮斗號上更多的還是各種觀察儀器,孟德力口頭說的是必要時候幫助陳涵,實際情況自然是搜索海底的外星科技。
這是誰也無法拒絕的誘惑,陳涵只是個人,但智慧產業規劃部代表的卻是一個集體。
四名精心挑選的下水人員并非科學家,而是久經訓練的特種戰士,他們花費了大概一個月左右時間熟悉了整個奮斗號駕駛技術。
奮斗號有很多高科技儀器,比如除了掛載潛水艙以外,最厲害的就是水底機器人了。
這些機器人自然不是自動駕駛的,全部需要遙控指揮。
有的是地下挖掘機器人,有的是通訊機器人,有的還是氧氣對接機器人。
像是氧氣對接機器人,就是將郵輪丟下海底的氧氣裝置通過定位系統機器人找到后安裝替換到奮斗號之上。
奮斗號就更像是是一個能夠長期待在海底的基地,壓根不需要來回往返于海面。
如果這個海域是華國地盤,智慧產業規劃部甚至可能規劃在海底建設永久基地的可能。
海底建設基地自然就是模塊化運作了,用無數個奮斗號組合,學習太空艙的技術,其實就能制造出在海底萬米下存在的海底基地。
這個方案其實也有設計,具體就看這次探索任務能否成功。
如果發現海底的宇宙飛船,即便花費再大代價,估計也要秘密建設一個基地出來。
當然最有可能的是在附近海域國家近海宣稱找到石油,然后以石油開采的名義大規模來往商船,這樣就能神不知鬼不覺的建設一個海底基地。
奮斗號的隊長叫做張鐵男,身材比較嬌小,看起來根本不像是特種B,另外幾人也和隊長張鐵男差不多,身高沒有超過1.65CM。
這其實主要考慮的還是空間問題,就像是宇航員一般也不會選擇太魁梧的人一樣。
身高體重也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指標。
而且在海底萬米之下,壓根也用不到體力,畢竟都是待在機器內使用各種操作儀器,自然消耗氧氣越少的人越合適。
就在張鐵男和同事閑聊之時,指揮中心通過聯絡器傳來消息。
“到達目標海域,檢查設備,等待陳教授到來開始下海!”
“是!”張鐵男回復一聲,趕緊起身招呼隊友最后一次檢查設備。
奮斗號就是一個超級大的立方體,在他的四面八方都掛載了無數設備,奮斗號也和另外兩個小型奮斗1號,2號相連。
中間還有壓力釋放艙,排水艙等等。
一般工作還是使用奮斗1號和2號,以及各種功能的海底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