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哪里就要遵循那里的文化,這是歷史造就的,不是個人可以改變的,古代的忠勇值得我們敬佩。
忠勇是陳到給人留下的最多的印象,那么何為“忠勇”?
即忠義和勇武。
先說勇武,將是兵之膽,那么什么是將之膽呢?
藝高人膽大,才是勇武最直接的來源。
練武之人,在長久打熬身體的過程中,磨練了毅力,增長了能耐,受傷不過是家常便飯,那一天練武不把自己弄的精疲力盡甚至滿身傷痕呢!
由于習慣受傷后更強大,所以練武之人不畏懼受傷,也就敢打敢拼。
這就是勇武的來源。
能被勇武著稱的人,起碼都是戰場上以一敵百的人。
再看忠義。
其代表人物關羽,便是忠義的代言人。
“忠義”是儒家推崇的重要倫理道德準則,但那主要是為維護統治階層的利益,這是跟本的思想。
漢超獨尊儒術以來,忠義便是對一個人最大的評價。
所謂忠,說白了是忠于國家、忠于人民。桃園結義的誓詞是“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所謂義,就是講究信義,不忘故主,有恩報效。也因為這樣的義,關羽能夠為尋故主而棄舍現成的爵祿富貴,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劉備,也同樣為了義,即便在立下軍令狀的情況下,他敢于義釋曹操。
所謂勇,就是勇武,解白馬之圍、五關斬將、水淹七軍都是勇的最好表現;
所謂智,就是仁智,單刀會其實是仁智的表現,絕不是魯莽。
關羽為什么能受到中外、上下如此廣泛的推崇呢?
說到底,關羽是儒、釋、道宗教文化的交叉點。
春秋時代,是篡位弒君頻頻發生的時期,孔子通過刪訂《春秋》,對“亂臣賊子”口誅筆伐,提倡下對上要“忠”。
關羽生活的東漢后期,自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忠孝思想成為影響一切的思想,而關羽一生看得最多的書就是《春秋》,其所作所為完全實踐了儒家學說。
至唐宋之際,儒家學說逐漸由一個學派演變為一種宗教。儒教奉孔丘為教主,以“四書五經”為主要經典,以“忠孝節義”為主要教義,以“三綱五常”為主要戒律。
其時,關羽的地位自然凸顯出來,他雖然只是一名武將,也沒有儒家學術著作,但他的一生卻對儒家學說進行了最好的闡釋,他用自己的行為實踐了儒教教義,所以他開始被儒教徒尊為關圣。
陳到的忠勇,在三國演義里沒有體現,但想理解也不難,向關羽靠攏就行。況且各種傳說中,許多趙云做的事,據說都是陳到做的。
這事不用論真假,也分辨不出來,起碼有一點是知道,那就是陳到和趙云的性格和能力都很相同!
有這就夠了!
一個關羽,一個趙云,便可以把陳到的性格能力全部囊括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