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莫連山來到崔琰家已有一月,音波功已經修煉出不俗的實力。
是時候入仕了。
先從袁紹這里開始,近距離看看袁紹作為君主的為人,是否是后世聞名的“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三國歷史上有許多名人都是先入仕袁紹處,后覺袁紹并非明主而轉頭他處。
荀彧和郭嘉以及許攸!
東漢末年,天下紛爭,群雄割據。在這段期間,眾多能人志士成為了各大割據勢力追逐的對象,而在這之中,謀士的地位逐漸提升,名聲在外的謀士幾乎是所有勢力爭奪的目標,其中北方割據軍閥袁紹就是追逐謀士的勢力之一。
袁紹出生于汝南袁氏,家世顯赫,再加上他為守孝六年未入仕,名聲極佳。在家世與聲望的支撐下,加上他“卑辭厚幣”,不惜一切代價招攬人才,在起勢之初得到了不少謀士的支持。
只可惜袁紹好謀寡斷,這些謀士們跟隨袁紹的時日一長,就逐漸了解到他的為人,知道其不能成就大事,于是逐漸有人離開袁紹帳下,轉投其他勢力。
在這之中,有三人名聲最響,而其中一人以一個遺計讓曹操平定了遼東,人稱他為鬼才郭嘉,一人則間接讓袁紹喪命,也就是讓曹操赤腳相迎的許攸。
首先棄袁紹而投曹操的是荀彧。荀彧自幼就聰慧過人,才學出眾。但他身為荀家家主后,深知光有名望無法讓自己的家族在亂世中存活,于是他來到冀州,投靠了袁紹。
而袁紹也素聞荀彧大名,當時對荀彧敬如上賓,十分尊重。只不過荀彧識人眼光獨到,他看出袁紹無法成就大事,就此改投明主,入了曹操帳下。
而那時的曹操在討伐董卓時戰敗,正缺兵少將的用人之際,為了東山再起,曹操甚至厚著臉皮,在袁家的地盤揚州上招募士兵,后來還靠著袁紹當上了東郡太守。
可以說,此時的荀彧就看出了曹操的與眾不同,并毅然決然的投奔而來,可見荀彧的決心之大。
正處于事業低谷期的曹操看到名士荀彧來投,自然十分高興,不停的說荀彧是他的張良。由于此時曹操正需要發展,他見荀彧識人能力極強,就讓荀彧幫忙,為他舉薦人才。而荀彧也很有意思,不僅自己從袁紹那里跑了過來,還在過來之后直接挖袁紹的墻角,將謀士郭嘉挖了過來。
如果說放走了不世出的大才荀彧是袁紹的失誤,那讓郭嘉離自己而去就真的是袁紹有眼無珠了。
那時在袁紹手下未能得到重用的郭嘉,正郁郁寡歡,收到了來自荀彧的邀請,他二話不說就直接跑了過來。或許是袁紹確實覺得自己手下謀士眾多,郭嘉也沒什么實力,于是任由郭嘉離去。
就這樣,郭嘉與曹操見面了。曹操最開始故意與郭嘉談論天下大勢,就是為了看看郭嘉是否如荀彧所說乃當世英才。
而這次交談后,曹操頓時覺得相見恨晚,當即將郭嘉任命為軍師祭酒,心中更是將其視為知己。
就這樣,荀彧與郭嘉就在曹操手下成就了一番事業。雖說郭嘉英年早逝,但他能在死前留下遺計,幫助曹操安定遼東,一舉統一北方,可見鬼才之稱并非浪得虛名。
如果說袁紹沒留住荀彧與郭嘉是他的失誤,但他沒有留住許攸,讓他自己最終被曹操擊敗而身死,可以說是袁紹最大的失敗了。
許攸這個人雖然恃才傲物,為人貪財,常常口出狂言,但卻是是有真才實學之人。他本與袁紹和曹操都是好友,后來出仕袁紹,卻因為貪財被袁紹部下的官員處罰。許攸一怒之下,當即背棄袁紹,投奔了曹操。
曹操得知許攸過來,鞋都沒穿舊跑出來相迎,可見當時曹操心中是有多么高興。而許攸也沒有讓曹操失望,作為一個接觸過袁紹勢力核心事件的謀士,許攸不僅將烏巢存放著大量糧草的事情告訴了曹操,更是為曹操制定好了作戰方針,出奇兵襲擊烏巢,讓袁紹糧草告竭。
最終,曹操在官渡之戰一度要戰敗的情況下強勢逆襲,最終以少勝多,擊敗袁紹。而袁紹也因為戰爭的失利而一病不起,最終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