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崔琰提及忠臣與奸臣的選擇后,莫連山不由得想起一款游戲“三國殺”。
通過三國殺的游戲,莫連山以前就學會了許多人生道理。
那是自己沒機會去體驗去感悟,但卻通過游戲見解感悟到的道理。
主公、忠臣、反賊、內奸,不同的身份,代表了不同的人生。
而不同的人物能力,又影響了其行為準則!
這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自然選擇。
主公給人的理解是核心,三國殺身份場全局游戲圍繞著主公進行,不論是主公本身還是忠臣亦或者反賊甚至是內奸,各個身份都脫離不了與主公進行互動。
作為整場游戲的核心,主公應有誅滅反賊的決心,辨認忠內的慧眼,不可以意氣用事。
做主公培養了一個人的領導能力,是否能夠明鑒忠內,配合忠臣,收攏內奸,對反賊不留情面,往往決定的你是否是一個合格的主公。
看過太多太多主公由于分不清忠奸,又不會平衡忠奸而輸掉全局,如果你想當一個合格甚至優秀的領導者,那么主公這個身份非常適合。
主公,辯忠奸而誅反賊。
作為主公,袁紹是不合格的,其實也是難做的。
袁紹聽信讒言、忠奸不分,導致他作為主公的慘敗。
他手下,有忠誠,有內奸,也有反賊。
但哪個君主手下不是千奇百怪的人物都有。
有能力,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到處都是,但私心重的人也比比皆是。
忠臣被逼反,反賊裝忠臣,內奸墻頭草,這樣的事,在袁紹帳下都發生過。
但袁紹的能力匹配不上他的野心和地位,他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有些人,有能力,但忠奸難辨。沒有眼光的袁紹,終是把自己勢力下的各角色經營地一團糟。
再看忠臣。
荀彧史稱“王佐之才”,歷史上可以說是最合格的忠臣,為了光復漢室輔佐曹操而平天下,他做到了忠臣應該做的所有事情,可惜曹操是奸雄不是忠臣。
三國殺中忠臣亦當如此,與主公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君在臣在,君亡臣亡,不顧一切奮不顧身的保護主公,幫助主公除反賊誅內奸。
不過最讓人感覺忠臣難做的是,主公不相信你是忠臣,瘋狂盲你,這時候我們要怎么選擇,是選擇報復和他一起輸掉這場比賽呢,還是選擇繼續幫助他,這是一個問題。
如果是莫連山,莫連山會選擇繼續幫助他,竟然拿到了這個身份就有擔起這個責任,如果主公一意孤行還是殺了我,我相信后悔的不會是我而是他,為了這份責任我愿意繼續幫助他,這是我作為一個忠臣最后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