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為在A城提出的問題,Fb表示在B城中提問,但其實這是同一個問題,因為只能問一次,所以不管是在A城中問,還是在B城中問,問題是相同的,所以Fa=Fb,再次刪除。
最后得到:A=α,B=β
其中A代表A城,B代表B城。
這里就可以解讀為:影響答案變成α的因素是A城,影響答案變成β的因素是B城。
也就是說,提問的這句話,想要在兩個城市得到不同的答案,和x,y,也就是城中的居民沒有關系,只是和這兩座城市有關。
換句話說,這個問句當中,也就是假設中的F,要包涵城市,且因為Fa=Fb,所以,這個問題,必須同時包涵a和b,也就是A城和B城。
問題解到這里,就拿剛才潘飛的答案來說,“你是A城的人嗎?這里是A城嗎?”
顯然這兩個答案都是不對的,雖然這兩個答案都包涵了城市,但只體現了A城,沒有體現B城,和江印現在得到的推論不一致。
同時包涵A城和B城的問題,顯然不可能問,你是AB城的人嗎?因為這里的居民,只有A城和B城之分,沒有同時是A城居民,也是B城居民的人。
那么,提問F當中要同時包括A、B城,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說使用代詞。
只見江印再次在紙上寫著,他將上面所寫的Fa=Fb給化掉了,重新寫為。
Fa=Fc,Fb=Fc,但Fa≠Fb。
葉秋知道,江印此時也想到了用代詞來代替A城和B城了,這個代詞就是算是當中的c。
Fa=Fc的意思就是,這個問題在A城問的時候,代詞c就代表A城。
Fb=Fc的意思也是一樣,就是這個問題在B城問的時候,代詞c就代表B城。
Fa≠Fb的意思,就是,同樣的問題,在A城提出,和在B城提速,他們所指的,不是完全一樣的意思,這造成這種不一樣的原因,就是提問中有一個代詞。
代詞的特點就是不專門指一個事物,會根據使用地點時間和人物的不同而變化,這里的代詞c,就是會因為地點變化的詞。
那么,現在江印的思路已經無限接近正確答案,因為到這里,已經框定了一個正確答案的范圍。
1、這個提問中,必須要包涵城市;
2、提問中包涵的城市,必須是同時包涵A城和B城;
3、A城和B城在提問中,用代詞C表示,且這個代詞只會因為地理不同,而發生變化。
那么,現在就可是試著來組建出這個提問了。
代詞很簡單,比如“這個城市,這個地方,本地,另外那個城市。”這些都是代詞,在不同的地方說出來,就會代表不同的意思。
比如在著城,你說這個城市,或者是本地,就代表的是著城。
如果是在豐城,你說這個城市,那就指得的是豐城。
所以,這幾個只因為地理不同,而發生指代意思不同的代詞,是符合要求的。
已經推理到了這一步,答案已經呼之欲出,只要在代稱前后加上主語和疑問詞,這個題就做出來。
所以答案就可以是“你是這個城市的人嗎?你是這個地方的人嗎?你是本地人嗎?你是另外那個城市的人嗎?”
這幾個提問,都是正確答案,都是符合江印這些算是的表達意識,帶回到題目中,也是完全行得通的。
隨后,江印將“你是本地人嗎?”這句提問,寫在了這個題目下方的橫線上。
到此,江印用了二十分鐘左右,將這個邏輯題,用數學的思維和部分邏輯推導,給解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