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斗爆發以后的第四個標準時,所有的帝國戰艦都撤離了托雷尼斯,在該星系留下了大片的戰艦殘骸。在這片新形成的星艦墳場中,星靈戰艦的數量要遠多于帝國戰艦。
一段時間以后,帝國艦隊集結點。
這是一處雙星系統,由一顆正在不斷向外拋射能量和殘骸的紅巨星以及已經步入暮年的亞巨型構成,即將在幾百萬年后走向毀滅。集結點正位于該系統中一處穩定的拉格朗日點間,其附近能夠觀測到眾多戰艦躍遷后留下的減速痕跡,在波濤洶涌的輻射背景下依舊很醒目。
在宇宙中這樣由多顆恒星構成的系統其實相當常見,地球那樣的單星系統實在難能可貴。
這個星系并不存在任何生命,因此并不在黃金艦隊的打擊范圍之內,從經驗上來看是安全的,當然并不絕對。
旗艦閃點行動號上,普萊爾忙著讓手下的軍官統計損失。至于敵方的損失,既沒辦法也用不著統計了,他們的損失至少是己方的十倍。
這樣的一場勝利當然不足以削弱黃金艦隊的力量,讓他們停下腳步,但普萊爾相信這會迫使埃蒙將主要的精力放在這邊的戰場上,從而讓帝國主力艦隊能夠更順利地進入艾爾戰場。
多進行幾次這樣的襲擊以后,黃金艦隊就很有可能會派出更多的艦隊掃蕩周邊星系,搜尋普萊爾的帝國艦隊。仔細想一想,貓捉老鼠的游戲倒也不錯。
眼下讓普萊爾最擔心的是其中一艘戰艦阿洛來婭號,她不幸被敵方母艦主炮擊中,當時發生在艦艉的大爆炸一度波及到了引擎室,致使這艘戰艦不得不停車,是艦上的工程師奇跡般地讓其跟上了艦隊的躍遷。
可就是這樣,阿洛來婭號的狀態依舊很糟糕,普萊爾可能不得不把她拋棄。
帝國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十二艘戰列巡航艦,超過三萬名帝國士兵戰死或者失蹤,這在普萊爾的預期的承受范圍之內。
在帝國有名的將軍們中,普萊爾稱得上是冷漠無情,他認為作為一位指揮官應該認識到,戰場上的死傷實在無可避免,有時候他們可能會損失慘重,可要是在還能夠達到預先戰術要求的情況下就撤退,一切的犧牲就都白費了。
當然,這依舊讓普萊爾非常心痛。艦隊與陸軍不同,后者在和平時期會精簡規模,只留下骨干軍官和精銳常備軍,等到戰時再擴充,而海軍卻需要常年備戰,因為出色的海軍士兵并不是幾個星期就能訓練出來的。每一艘戰艦都為保證戰斗力需要大量人員維持,但在戰爭爆發以后卻也無法增加太多。
海軍作戰處里總有人批評普萊爾的作戰方式太過大膽,不計后果,像個賭徒一樣把大帝的艦隊當真賭桌上的籌碼,進而橫加指指。這也就算了,有時候就連杜克都要來湊個熱鬧。
他們生銹的腦子總也不明白,照著過去的經驗循規蹈矩的排兵布陣對星靈和異蟲并不管用,就連凱莫瑞安海盜的打法也比某些帝國海軍將領有想象力得多。
有的海軍指揮官不僅指揮刻板,而且把下達部隊的命令制定的又太詳細,把戰場上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和應對都寫得明明白白,好像這是什么游戲攻略。
戰場不是沙盤,它實在大的要命,隨便就能容納幾萬個星球,一切都是流動的,以為可以站在遠程終端遙控戰場的那些人把打仗想得太簡單了。
他們恐怕犯了一個顯而易見的錯誤,這個世界并非游戲世界。
普萊爾以為,贏得戰爭的奧義在于在時間和空間上集結多于敵方的兵力,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戰果,由此就必須充分發揮艦隊機動上的優勢
……
好在皇帝對他信任有加,放心大膽地把部隊交給他,什么風言風語也不想聽。
這感覺……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