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億跟五百萬比起來,那可是幾十倍的差距。
張承真的只是象征性的收了一點。
為什么要象征性的收一點,不更干脆一點呢?
張承參與影片宣傳的時候,自然少不了被媒體記者問及。
“能參與這部電影,就是一種榮幸。所以,客串出演的都沒收錢,主演的也都是象征性的收了點。那點錢對于我來說,的確算不得什么。至于為什么更干脆一點,直接不拿?”
“我若不拿了,其他人好意思拿么?”張承說道,“他們可沒我有錢。何況,我不能壞了規矩不是?”
干活兒,拿錢。
這是規矩。
你可以少拿,但不能不拿。
張承若不拿,那要的就是人情了,反而讓人不安。
話題到了這兒,張承自然少不了被問及對于明星藝人居高不下的如何看?
“我與很多人的看法不同。”張承說道,“明星藝人的片酬,一般是由市場決定的。在我看來,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值與不值。”
“任何演員,都不是不可替代的。你覺得他片酬高了,換人就是。”張承說道,“當然,這又涉及演員選擇自主性的問題。”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張承道,“不值那么高片酬,卻又拿那么高片酬的人,早晚會自食其果。”
“何況,演員片酬多少,有幾個是演員自己報價的。”張承說道,“沒必要把鍋都扣演員頭上。”
“當然,拿了高片酬卻不干人事兒的也不是沒有。”張承道,“可咱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吧?”
張承談及這個多說了幾句。
《臥虎藏龍》李琛拿了一億兩千萬的片酬。
高么?
肯定高。
可值么?
無疑是值的。
何況,演員片酬很多都是經紀公司或者說是經紀人報價的。
張承在娛樂圈混了這么久,里面的門道自然清楚許多。
一些演員純屬替公司,或者投資方背鍋了。
比如,一家影視公司投資一個億拍一部電影,指定用其公司某個演員。
而那個演員片酬卻要八千萬!
八千萬真到了演員手中么?
或許,他到手的不到一千萬。剩下七千萬可能轉手又回到了那家影視公司手里。
而這部影片實際投資不過三千萬。
剩下七千萬呢?
懂的都懂。
而影片出來,影迷自然不買賬了。
一個億,你跟我拍出個這么一個玩意兒?
導演不愿意背鍋,甩鍋給那演員。
他拿走八千萬,剩下的錢才多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演員有苦難言。
他敢道出實情么?
這鍋他還只能背了。或許,打一開始就沒辦法拒絕。
或許,他們簽的合同就不止一份。
天價片酬背后的貓膩多了,這些不過只是冰山一角。
當然,那些參與的演員被罵,在張承看來也是活該。
可因此而詆毀高片酬,就難免有些偏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