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行吧,兒子怎么教,你說了算,我就是有些心疼,孩子還小……”
“小什么,都五歲了,什么都懂。”
…………
打谷場是一片平地,家里地多的村民都有一個打谷場。圓行的場地,黃泥夯成。一個個黃色的圓圈,即便是在夜里,也有些亮堂,看的清楚。
這個季節沒有收獲的糧食,幾個打谷場邊緣還有幾座麥秸垛。這麥秸垛,垛的水平也各有千秋。水平高的,垛的上寬下窄。下雨的時候,雨水不會滲進麥秸垛,反而會順流而下。
好的麥秸垛還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扯麥秸的時候,異常的不容易。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和力度,一片片的撕扯下來,因為垛的太結實了。
經過一個冬季和青黃不接的春季,現在到了四月份,麥秸垛都所剩不多,零星幾個打谷場邊緣還剩為數不多的麥秸垛,一個個就如同被咬了的蘋果,某一邊凹下去大半。
麥秸的用處太多了,一般的農家絕對不舍得當成柴火燒,即便是用來引火也是心疼不已。麥秸可以用來和著黃泥蓋房子,可以編席子,甚至是用來做褥子。就是有些家里窮的沒被子,討些麥秸放在床上,就被當成了過冬的被子。
除了這些用處,麥秸還是冬季時牲畜的糧食,尤其是家里有牛的。有時候自己產的麥秸不夠一頭黃牛一個冬季的食物,還要跟別家去買。可想而知,這麥秸對于村民來說,重要性不下于糧食。
家里有空閑房子的,誰也不舍得,也不放心將麥秸垛放在外面,但更多的村民家里哪有閑房子?所以這打谷場不能離村太遠了,后來村長給村民劃宅基地,有意無意的將打谷場給圈了起來。
這打谷場上還住著幾個孤寡老人,村里給些補助,也算是為村里看顧這些麥秸垛了。到了農忙的時候,村里的糧食都運到打谷場等著脫粒、晾曬,那個時候,看顧打谷場的人,就更多了很多。
誰家也不放心自己糧食,被別人看著。每家都會出壯勞力吃住在打谷場,直到糧食入倉,所以打谷場上還有一座座低矮的,只夠一人住的茅草屋。
為什么殺豬肉要去打谷場賣,這算是個習俗吧。
不知道這個習俗傳了多久,用句老套的話說,是很久很久以前,村里人大概都是一個族里的,過年也是一起過的,吃大鍋飯,吃殺豬菜。人多,在誰家也盛不下一個族里的人。所以,過年的飯,就放在了空曠的打谷場。
空曠的打谷場,點起預示著來年紅火的紅彤彤的篝火,熱湯、熱菜、熱飯,還有族人的洋溢的熱情,將刺骨的寒風也能吹散。
再后來,大概是村里的外人越來越多,但也能所有村人湊糧食,過年的時候在一個鍋里搓一頓。
就這樣,過年的時候,打谷場殺豬,吃殺豬菜就這么延續了下來。村里沒有屠戶,平時也沒人殺豬,過年的豬都是獵戶們殺的。
村里人養的豬,要么整只賣到鎮上,要么殺好后,帶著肉去鎮上的集市、酒樓、屠夫家賣掉。
而村里人過年的豬,每年是輪著來的。今年你家,明年我家。輪到的村民,即便家里沒有養豬,也可以跟養豬的村民買,或者直接將這個輪到的責任,也可以說是利益,讓給養豬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