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那條通道沒有被堵住,潭水的流動性也小的可憐。
還是小溪好,這些洗過花鱸魚的溪水,很快就會被上游留下來的新水替換掉。
這條穿越了這片空間大半部分的小溪流,解決了這里動物們的飲水問題,它的起源是位于最北面一面峭崖高處的清泉。
估計泉眼不小,或者那處峭壁后,還有著更大的泉眼也說不定。也或者相比較于高不可攀的崖壁,他們這位于崖底的地方,有著地下滲水也說不定。
總之,這條極為有用的小溪“嘩嘩啦啦”的就形成了。
“三哥,清蒸吧,清蒸鱸魚,鮮極了……”可是,葉安寧再一想,紅燒鱸魚也很香啊,葉安寧有點小糾結。
“那就一半清蒸,一半紅燒。”
“嗯嗯,三哥最好了,反正魚也夠大。”
要想魚做的好吃,不僅魚要處理的好,還需要好的調味品。
鹽、油、醬油、醋、姜片、蔥花等,這些基本的就不用說了,還有兩樣東西,是吃清蒸鱸魚必不可少的調味品。
葉安寧隨手將一只小瓷罐取了出來,這里面就是吃魚的秘密武器之一——花椒大醬。
花椒大醬,是他們當地各色美食的靈魂。
當人們說,煎餅卷大蔥是如何如何的有味道,炒雞是如何如何好吃的的時候,他們卻往往都忘了,這些挑逗他們味蕾的美食,都是那個只有配角身份的花椒大醬才能帶來的。
也就是說,沒有花椒大醬,這些美食都將失去了靈魂,花椒大醬才是真正的的王者!
在這糧食不充裕的年代,人們應該是狠不下心來曬花椒大醬的。畢竟這花椒大醬的原始材料,就是長了霉的煎餅,或者是饅頭。
但事實卻是,他們當地人,基本上是家家戶戶都會在夏末秋初的時候,開始曬花椒大醬。
即便大家舍不得用好的食物去曬花椒大醬,也會用一些雜糧的煎餅,或者是黑面的窩窩頭,甚至用添了野菜的姜餅、窩頭,那也是要曬上一瓷盆的花椒大醬的。
因為花椒大醬,對于當地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味調料,它就和他們平時吃的鹽一樣,必不可少。
更何況,花椒大醬,還能充當咸菜的角色。
曬花椒大醬,之所以選擇在夏末秋初的時候開始,是因為這個時候,氣溫高,(秋老虎嘛),天氣干燥,曬在太陽下瓷盆里的水分容易蒸發,并且曬出的醬色澤更好。
如果這么說的話,夏季的時候,天氣更熱,溫度更高,為什么不選盛夏的時候,曬花椒大醬呢?
那是因為盛夏的時候,雨水多,尤其是,時不時的,不定時的,不打商量的,就來個雷陣雨。
試問暴曬在太陽底下的花椒大醬,在主人還沒來得及收的時候,一場暴雨澆下來,啥也玩完了。
所以,夏末秋初,雨水漸少,空氣干燥的時候,是曬花椒大醬最好的時期。
花椒大醬的主要材料,就是長了霉的煎餅,此外還有鹽,新鮮花椒及花椒葉、大南瓜葉。
同時,夏末秋初的時候,正是花椒紅彤彤成熟的好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