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不少,加起來剛好是三百七十二人,兒玉黨本隊剩了四十七個,再加上潰逃過來的浦上軍也有了個一百四十多人的兵力,勉強算是占了這伙潰兵隊里的主力。
除了宇喜多直家和馬場職家兩個足輕大將外,剩下都是些名不見經傳地頭武士,只有兩個領過常備隊的豪族,還有一名騎馬的使幡騎。這些潰兵分別來自備前、美作、伯耆、因幡四國十幾個郡鄉,建制可謂雜亂到了極點。
不過宇喜多直家等人卻很高興,越亂,越容易控制。若真的給他一個滿編三百人的勢隊他也控制不住,到時候說不定還要反過來聽對面的指揮。
用了半個時辰的時間,編成一個滿編的勢隊。長船貞親、岡家利兩人,各領一個常備隊,宇喜多直家擔任負責指揮的侍大將,且選出來看上去最精銳的六十人留在身邊,充當旗下本隊。
這一下子拿下了大半兵力的控制權,出于對佛法的敬畏,當然更主要是考慮到神官、僧人不方便控制的原因,索性便讓他們則是自成一隊。
另外兩名武將每人同樣領一個三十人的半編常備隊,分給那兩人兵力指揮的原因很簡單,在互相都不是很熟悉的情況下,是不能貿然將本身就有部眾的豪族給排斥在外,這樣做了百害而無一利,只會造成其他人的猜忌、不信任。
足輕組頭的位置,全部都由兒玉黨的部眾們暫時擔任了,這樣一來,這隊來源復雜的潰兵軍勢的控制權,其實可以說,基本都落在宇喜多直家的手中。
至于馬場職家,卻是因地位相同的關系,沒有去管他,既沒有給他分兵,也沒有收編他手頭上的那二十來人,至于對方會不會因此不滿,兒玉黨這一邊兒的人卻是沒有打算管他的。
潰兵們都正處在倉惶失措的時候,縱然有幾名武士心中不服的,因為互相不熟悉,也提不出更好的辦法。況且他們多少都聽聞過八幡兒玉黨的武名,在看著宇喜多直家身邊持槍按刀,人數眾多的惡黨,就都暫時默認了宇喜多直家的分配和指揮權。
算上僧兵在內,有身份的豪族有三人,一個是明石景季,他跟宇喜多直家一樣,都是浦上宗景的譜代家臣出身。在出陣美作國的浦上軍中的地位,甚至比宇喜多直家還要高上不少,因此也被留在稻荷山城守備。
此時相見,說明尼子軍趁勢奪城,諸人想要抄山伏谷的近路,逃回備前國是沒有指望了。他帶出來的足輕有二十多個,那個使幡騎也是他的侄子粟井晴正。
另外一名武士,叫作岸本惣次郎,和馬場職家一樣,都是美作、備前兩國交界邊境處的山方眾出身,受浦上家招募出陣。同樣孤身從亂兵中逃出,部下全軍覆沒,堪稱這伙潰兵中兩大祥瑞御免之人。
最后一個則是那幾家僧院、神社的僧兵推舉出來的所司総領,名叫角南隼人,隼人既是他的名字,也是他的名號,想來是很有勇武的一個人,就屬他帶來的人最多,有三四十個,不過一小半都是只會念經講佛的真和尚。
宇喜多直家把他們連同各自的部下,都給這么不聲不響的收編了,面對武名不小的兒玉黨総領,他們自是沒有多說半句話,全都接受了這個安排。
但從他們的眼神和小動作中,宇喜多直家很容易地就分辨出來,明石景季對此的態度可有可無,主要還是來源都是浦上氏家臣的這層同僚關系,不管怎么都還自己人,縱然未必心甘情愿的聽命,但總比外人發號施令要強。
岸本惣次郎最高興,分到手里的三十幾名潰兵雖然都是被兒玉黨挑挑揀揀后,剩下的雜兵,但怎么也不自己一個人要強上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