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毫不猶豫選擇制作。聽祖師爺說,這畫符的成功率不高,以后符紙的用量肯定不少。這工具也不是一次性用,以后肯定還會反反復復使用。索性把這些工具做結實一些,可以長期使用。
古法造紙的工具也沒有什么一定的規格,陳銘和這里的師傅一起把規格確定了下來。
制作起來倒是非常簡單,幾個小時的時間,人家就把陳銘要的幾個工具全部制作好。
總共花了陳銘兩萬多,讓陳銘本來就不厚實的存款去掉了一小半。
陳銘倒是一點都不帶猶豫,付了錢,就叫了一輛車將這些東西送到了茶樹村曬谷坪上。
東西不是很沉,但塊頭大,不好搬。陳銘只能趕著棗紅馬一趟一趟,將這些工具搬到了院子里。
屋子里是放不下這么多東西。只能臨時堆在院子里。陳銘準備在屋子旁邊再開辟一塊地出來,搭個棚子,用來造紙工具。暫時先直接露天造紙。
用不銹鋼工具取代木制工具還真是一點影響都沒有。本來古法造紙工藝是先將竹條和木料進行初步處理之后,先放到水里泡20天左右,然后再取出,根據紙張需求,將竹料與木料砍成一定長度。然后再用石灰漿將原料軟化。然后經過一系列工藝,制作成木漿。
但是對于水師來說,就簡單了許多。制作成木漿的整個過程,水師只需要一步就到位了。
水師的花骨水,便能夠直接將木料竹料軟化。要知道水師在化骨水的作用下,可以直接將一整根筷子吞下來。其實這耕筷子在被水師吞下之前,就已經柔軟得像面條一樣。
陳銘化了一不銹鋼槽的化骨水,然后將竹料與木料全部放進去,不一會兒,竹料與木料便已經徹底軟化。用石舂輕松舂成混合木漿。接下來就是操紙的過程,這個過程極為復雜。陳銘嘗試了很多次,都沒能夠制作出一張完整的黃紙出來。
可讓祖師爺逮著機會,好好地諷刺了陳銘一番。
這造紙不比制作符筆,過程可繁雜多了也更加消耗時間。即便像陳銘這種用水法節省了大量的步驟,制作一批黃紙,依然需要差不多兩天時間。一批搞砸了,就得耽誤兩天時間。
第二遍的時候,陳銘就制作出十幾張缺這缺那的紙張出來,但是紙張厚薄不一,也不能用來制符。
“畫符用的符紙必須是整張整張的,而且符紙的厚薄必須非常均一。任何一丁點細小了差異,都有可能導致畫符失敗。”祖師爺很嚴肅認真的說道。
其實祖師爺是亂說的,不過是他對陳銘超乎尋常的嚴要求。其實陳銘第二批制作出來的符紙,還是可以剪出一些可以畫符的符紙的。畢竟畫符不是用整張的黃紙。
陳銘自己也不滿意,反正制作一遍,不過是浪費一些竹子木料而已,這種材料,大龍山到處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