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牡丹亭》、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臺》和京劇《生死恨》是沈月樓為此次瀛洲之行所準備三把殺手锏,除了這三出,之前已經在華夏上演過的《玉堂春》、《釵頭鳳》和《四郎探母》、《桑園會》等,也都可以酌情上演。
一坐下來,于震飛就率先提議道:“要不,先演《牡丹亭》吧。”
韓在芬也有意先跟瀛洲觀眾見面:“我覺得,先演《梁山伯和祝英臺》也不錯。”
林雁秋既不是正團長,也不是副團長,只坐著旁聽,并不參與討論。
“沈老板覺得如何?”
見沈月樓不說話,于震飛和韓在芬不由一起看向了他這個正團長。
沈月樓沉思了一會,隨即看向韓在芬和于震飛道:“韓老師,于老板,我的意見是第一場先演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臺》。”
頓了一頓,沈月樓繼續解釋道:“首先,黃梅戲的唱腔特點是明快流暢,從聽感上,接受度更高一些,這能大大抵消一些語言上的障礙。
而且,《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感染力很強,更容易讓瀛洲的觀眾產生共情。
首演,用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臺》在瀛洲文藝圈打開局面,應當是當前的最優方案了。”
聽到沈月樓這個有理有據的決斷,韓在芬和于震飛一起點了點頭道:“沈老板說得有理,就這么定了,第一天,先演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臺》。”
確定了演出的劇目,沈月樓又開始為瀛洲觀眾更好的理解劇情而費盡心思。
他來瀛洲演戲,自然是希望觀眾能夠看懂并聽懂的。
事前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劇本用瀛洲文字翻譯出來,然后分發給進入劇場的觀眾,這種方法沈月樓也想過。
只是,這樣一來,那種跟隨劇情的發展產生喜怒哀樂,之后被梁祝化蝶結局震撼的驚喜感和新奇體驗就沒有了,演出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可若是觀眾全然看不懂劇情,同樣也達不到震撼的效果。
思來想去,沈月樓想到了京劇演出時常用的提綱挈領的方法,即正式演出時,在一段劇情展開之前,先用一個簡短唱段概括之后的劇情。
而在概括唱段唱起的同時,舞臺正中央出現瀛洲文相應字幕,幫助瀛洲觀眾更好的理解劇情。
聽到沈月樓的想法,于震飛忍不住驚嘆道:“沈老板的這個想法真是天才之想。”
韓在芬和林雁秋也紛紛向沈月樓偷來了佩服贊賞的眼神。
看到三人這般神色,沈月樓輕笑著說道:“連三位老板都覺得這法子可行,那月樓心中就更加有底氣了。韓老師,總結劇情唱段的戲詞,我馬上就寫,正式演出時,就由您來演唱吧。”
韓在芬點了點頭,忽然又看向沈月樓道:“不如,這些唱段,我們一起用黃梅旦腔二重唱的方式演繹一下,正好您也有黃梅旦腔的聲線。
兩個聲線搭配起來,聲音更加厚實,也能給劇情賦予更多的色彩。”
“好主意,那便以二重唱的方式演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