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崇克城可是一個大城,里頭還有將近十萬敵軍呢。
需要留下多少兵力才能夠有效牽制敵軍,牽制兵力該如何配置,步兵多少,炮兵多少,騎兵多少,軍中的糧草和彈藥給如何分配。
該用什么戰術進行牽制,有什么地形或者戰術關鍵點可以部署重兵等等。,
同時出擊打援的部隊需要多少,該如何配置,沒有了崇克城的這個鐵路網中心站點,后勤該如何保障?
是先打北邊的干涉軍,還是說先西進打掉曲陽州的干涉軍?
這些都是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
絕對不是拍拍腦袋就能夠直接做出最后的決定了,其中的諸多細節問題都需要一一斟酌,考慮。
這也是林子然想要圍點打援了,但是依舊問出一連串的問題,讓屬下進行商討的緣故。
這一場戰略會議并沒有持續多久,在場的都是高級將領,對目前戰場上的態勢非常的了解,你一言我一語,基本上整個圍點打援的戰略就是確定下來了。
初步決定整個戰略構想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先全力南下中燕山,這破地方威脅太大,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敵人都如此,拿下地方后,后續不管是攻城還是牽制敵軍都要容易的多。
第二步則是分兵,留下第五軍的兩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以及大部分重炮部隊,包括兩門列車炮,那啥,出擊打援的部隊需要強調機動性,而且后勤運輸會非常困難,不適合帶著這些重炮一起行動。整個牽制兵力大約是在五萬人左右,其中的炮兵比例相當大!
同時第一騎兵軍繼續執行延遲北方干涉軍南下的步伐,多爭取幾天時間。
同時以第二軍,第五軍抽調出來一個步兵師、第二騎兵軍為主力,迅速西進,先把曲陽州的七萬來源兵力干掉。
第三步則是出擊部隊迅速北上和第一騎兵軍配合,干掉北方各州第一批干涉軍五萬人,再迎戰敵軍第二批干涉軍。
整個圍點打援的戰略核心,就是爭取在敵軍來源的路上把他們干掉,不給他們縮在某一個要塞,大城市的機會。
大體戰略決定后,接下來的事情就是詳細計劃的制定了,這一點林子然就不管了,自然有參謀部以及各部隊的將領們去做。
而實際上,這些細節問題才是最考驗人的,比如為了維持出擊部隊的后勤供應,后勤部方面打算抽調幾乎所有的馬車,役用馬,同時在附近民間強行征調所有的馬車,并同時征調至少五萬人的民夫參與后勤供應。
同時工兵部隊決定直接在崇克城外,鋪設一條長約二十公里的簡易臨時鐵路,具體是南線連接北線,爭取盡快的恢復紫勝州南北線鐵路的通車,為后續部隊北上打援,和北方各州干涉軍作戰提供后勤支援,只是預計工期會比較久,至少也需要半個月以上,到時候能不能趕上北方戰事還不好說。
但是為了預防萬一,工程部隊還是做出了先開始修再說,如果北上戰事順利用不上也沒什么損失的,但是萬一要是戰事拖久了,崇克城又遲遲沒能拿下,那么這一條臨時的連接鐵路就非常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