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有人順勢朝下面附應,“姜紅芍!”
“姜紅芍!”、“姜紅芍!”、“姜紅芍!”……聲音從最初時的雜亂扯著嗓子亂吼,逐漸有了節奏,然后擴大開來。
緊接著變成了整個回字形樓體間所有學生的排山倒海之聲。
姜紅芍!姜紅芍!姜紅芍!
有應景的不斷開關教室和樓道的燈,這種舉措火上澆油往往引發了更大的吼潮。
因為蓉城十中的建筑樓本就在市中心一環內,而且這里相對而言是周邊最高的樓宇,四周圍的居民樓都要低矮很多,這轟然的聲音甚至讓方圓的居民樓都給震動了,路上行駛的車都停了下來,這陣仗就跟古代打仗軍陣大本營炸營營嘯了類似,蔚為壯觀。
不知道的還以為監獄暴動了。
再后面是各班班主任集體出動,可能是為了防止學生暴動,挨著把每個班的學生給吆喝進了教室里面去,才算制止了這場鬧劇。
自那以后,每逢圣誕節平安夜,或者畢業前夕,蓉城十中就有了一個一直不曾斷絕的傳統……古代的叫法叫營嘯,現在則被稱作為“吼樓”。
后來無數在這個學校就讀的學生都經歷了類似的事件,于是開始考證起來歷,而最初時的來歷也已經成了各式各樣的傳說……淵源流長。
……
蓉城十中這個時代的吼樓還沒有后世的那么寬松,這場鬧劇最終被得到校長指示全體出動的班主任給鎮壓了。
每個班的班主任或者科任老師都在進行思想教育。
但這種事已經種在了學生興奮的骨子里,往后每年基本上都要鬧一鬧,后面學校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
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全校都在討論昨天因為姜紅芍回歸而造成的吼樓事件,其實不用提及人們也早已對她如雷貫耳。畢竟這個時候上過報紙和電視,這足以成為全校的名人。
而與她同在一個時段的名人則是朱旭,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主要是兩人一前一后,姜紅芍上了省臺的新聞節目,雖然這種衛星電視臺只是對青年節新聞的報道,只是一個鏡頭,但姜紅芍代表蓉城十中露了面,這個時候造成的效應無疑是巨大的。
而朱旭,則是上了蓉城電視臺的第二套節目。
相比起姜紅芍的驚鴻一瞥,蓉城二臺這次是派出記者針對省宣傳部教育局和諸多單位舉辦的“最美校園文化墻評比”活動的采訪,朱旭就是蓉城十中推舉出來的代表。
這種事情自然也是在學生中間傳開的。
“朱旭昨天上電視了,看到了嗎……對他的文化墻‘傳統文化’進行了采訪,他介紹靈感,有十幾分鐘吧……”
這個時候只要進蓉城十中,就能看到左側的大墻體上面朱旭辦的文化墻。那有很多個板塊,是一幅幅關于傳統文化的圖文,字符跳躍,人物生動,除了漂亮蒼勁的書法之外,朱旭還展示了繪畫的技巧,畫出了很有蓉城特色的竹林和古代房屋,詩歌大道之類,純以學生能做到的角度,的確非常不凡。
結合十中的學生上學看到的文化墻成形,再加上蓉城二臺的報道,朱旭也是名聲斐然。
“朱旭這幅文化墻是蓉城十中推舉上去參加‘省最美校園文化墻評選’的,好像蓉城二臺的記者都是先和校長確認過的,專程來報道的。估計是穩拿第一名了。”
“咱們蓉城十中,要說文化墻比拼,也是必須拿第一的,不過外國語學院,綿山中學說不定會突擊一下……不好說,這兩個學校是想著從各個方面都要追趕……”
人們還在你一言我一語發表意見的時候,有人從外面拿著份報紙進來了,揮著報紙,指著上面的內容,進班就是一臉的驚訝,“今天的蓉城都市報公示了最美校園文化墻評選結果……朱旭第二!”
朱旭辦的文化墻是全校都看得到的,再加上又有電視臺的專程來報道采訪過了,所以蓉城十中也一度認為這個“最美校園文化墻”的評選基本上落袋為安了。
主要這件事還經由了電視臺記者報道,朱旭還在鏡頭面前很介紹了一番蓉城十中和他辦文化墻的來歷和初衷,傳聞中十中的校長媒體關系搞得比較好,所以沒有人懷疑這簡直就是蓉城第二套節目給十中做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