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ARM對Intel的怨念。
若不是蘋果公司這個時候看好,或許ARM命運到此也會出現波折。經過和蘋果的談判后,1990年作為A分離出來成立的ARM,最早的業務就是為蘋果開發ARM6處理器。
一個角度來看,這家公司有歷史,而且90年正式成立后,幾乎經過了十年時間,才找到了自己的風口,手機移動市場的興起,讓ARM終于開始迎向發展的快車道。
它也并非沒有對手,雖然Intel,AMD主要精力集中于PC領域,但這個時候誰都不敢確認這兩家公司會不會雙線作戰。這始終是懸在頭上的兩把劍。另一方面,SGI公司獨立出來的MIPS公司,也是ARM在移動處理器上面的勁敵。
也就是這種時刻,ARM公司怎么都更需要技術領域的拓展擴張,還有占據市場所需要的更高的生產效率。
在這兩個領域,ARM需要吞并來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兩家公司,他找上來的時候,竟然發現,兩家居然有著同一個老板。
納斯達克科技股泡沫后跑過來抄了底的……
這讓ARM并購部門恨得牙癢癢。
其實他們早就想接觸,但正是因為科技股泡沫,讓這個進程晚了一步。等穩住陣腳過后,他們才發現被人捷足先登。
捷足先登,那也可以談判。
這回的趙青談判,除了本身的自身團隊之外,還向伏龍公司借調了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以在談判的時候獲得技術支持。
以趙青為首,領了程燃軍令的這個談判團隊,就在隔海的英國劍橋,進行著雙方的你來我往。
英方已經表現得極不耐煩。
因為在上回的趙青要求中,提出私有設計和艾倫軟件兩家公司若是被并購,除了作價5%的股權入股ARM之外,還需要在董事會擁有一個席位。
這讓當時的安謀高層代表立即流露出了這個太難了,不好談,而且他們開始對兩家公司興致不大了的懨懨表態。
一個星期在安謀方面的談判代表表示這可能是雙方最后的一場商議,希望趙青方面珍惜機會,他們絕不可能拿出決策層一席之位的時候,趙青再次拋出了天行控股的條件。
兩家公司,一家是現在ARM發展所需求的SOC,無線,信號處理這些技術。
第二家是能夠幫助ARM獲得搶占市場出貨更高的效率。其次再加上兩家公司和ARM多年合作的經歷,在ARM拒絕收購后立即轉向和同樣看到IP授權生意有利可圖,也推出了授權處理器設計的MIPS合作的設想。
以此要求5%的ARM股權,董事會議席,以及獲得ARM三級授權中的最高級的架構授權的提議。
就這么拍在了對方的桌子面前。
接還是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