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屋里,所有人都等待著吳盟逹的歌聲。
吳盟逹也沒虛,直接用粵語唱道
“為怕哥你變左心,情人淚滿襟,愛因早種偏葬恨海里。
離合一切亦有緣份,愿與哥你倆相親,情人共印心。
最驚恩愛一但受波折,難望偕老恩消愛泯。
藕絲已斷,玉鏡有裂痕,恩愛頓成怨恨。
生則相聚,死也化蝶,幾許所愿稱心,莫嘆失意百感生。
難求遂寸心,赤絲千里早已系足里,緣份天賜不必怨憤。
燕子去后又再復旋,不禁令人掛念,
花開花落音訊己斷,絲絲珠淚暗涓。
望你早晚賦歸鞭,重逢在故苑。
我將君怨,空冷落鶯燕。
期待君你推衾送暖,赤絲千里早己系足里
緣份天賜不必怨憤”
吳盟逹一首歌唱完,滿桌人都寂靜無聲了。
確實沒有人能猜出這首歌的名字。
但不得不承認,吳盟逹這樣從香江藝人培訓班出來的演員,確實多才多藝。
這首歌一聽就是適合女歌手演唱的,但吳盟逹硬是用自己低沉無比的聲音,把這首歌演繹地如泣如訴,感情非常飽滿,聽著好像就是專業歌手在演唱一樣。
吳盟逹唱完一首歌,看大家全都沒聲了,知道現場不可能有人猜出這首歌的名字了,哈哈大笑道“我就是過,你們肯定猜不出來。這首歌是公認的香江第一首流行粵語歌曲啼笑因緣。很多香江人都不知道,你們更不可能知道了。”
確實,在場的人里面,就連吳盟逹的兒子吳諄都是在內地出生的,又怎么可能知道香江早起的流行歌曲歷史呢。
吳盟逹笑完了,又跟大家科普了一下香江流行歌曲的知識。
原來,香江人雖然一直說的都是粵語,但是在70年代之前,因為受到大量內地遷居香江的文化人影響,文化作品一直都是用京城話進行創作的。
直到70年代中期,香江文化圈才涌現出一批香江本土語言為主的文化作品,這其中就包括流行歌曲。
說到粵語流行歌,大部分的人其實都會想到粵語歌的鼻祖許冠杰,也會想到他的第一首粵語歌鐵塔凌云,這首代表香港文化的標志型時代曲。
但是很多不知道的是香江真正的第一首粵語歌,其實是啼笑因緣
啼笑因緣是電視劇啼笑因緣的主題曲,當時由葉紹德作詞,顧嘉輝大師作曲,并由當時的大歌星仙杜拉演唱。
這首歌一推出就受大眾喜歡,在香江大熱一時,幾乎人人會唱。
可惜,再經典的作品也很難抵抗時間的消磨。
加上粵語歌曲在內地的流行,是直到90年代中后期,才逐漸興起的。
因此,黃三山他們對此一無所知,并不奇怪。
至于彭毅誠、林浩、吳諄他們這樣的年輕人,更不可能聽過聽過這種歌曲了。
吳盟逹科普完了香江流行音樂歷史,笑瞇瞇地說道“那這個游戲就算我贏了吧。作為勝利者,我應該有權要求你們完成一些懲罰任務吧”
彭毅誠笑道“當然有權利啊。您打算怎么懲罰我們,您就說吧”
“哈哈,我也不難為你們。我再唱幾遍,大家跟著我學一下。只要你們能學會唱這首啼笑因緣,我就算你們過關”吳盟逹笑著說道。
“好啊,好啊”
林浩激動的跑回房子,拿來了他的吉他,準備給吳盟逹伴奏。
他當年是從歌唱選秀比賽出道的,這些年雖然主要往演員方向發展,但音樂方面的功底卻沒有落下。
因此,一聽到能夠學到一首不會唱的歌,就感覺特別興奮。
林浩背著吉他站在竹床外,配合著坐在竹床上吳盟逹的歌聲,彈奏了一邊,很快就找準了啼笑因緣的節奏和調門。
兩個人配合默契,完美的演繹了一遍吉他伴奏版的啼笑因緣。
這種老歌,曲調簡單、歌詞朗朗上口,所以在場所有人都很快就學會唱了。
大家在林浩的伴奏下,合唱了一遍。
幾個男人的聲部各有特色,吳盟逹是標準的男低音、黃三山的聲音在中音到低音之間,彭毅誠是極富磁性的男中音,林浩和吳諄的的高音都非常不錯。
五個人現場合唱的效果,令人意外的讓現場所有人都感覺非常完美。
吳盟逹這時候也興奮起來了。
他跳起來建議道“我們幾個分聲部再唱一遍吧。低音部最先開始唱,中音部拖后兩個節拍開始唱,高音部再拖后兩個節拍開始唱。這樣,我們每個音部都能形成一個獨立的層次,聽起來肯定更加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