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8億票房的電影,總會出現幾部,甚至到了唐伯虎點秋香的出現,十億票房的大關,也已經被華國電影突破了。
華國光輝文化集團此前的公司業務,其實主要集中在圖書出版、新聞傳媒方面,突出文化屬性,娛樂屬相相對較少。
這也是因為,光輝文化起家的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正是華國文化最興盛和蓬勃的時代。
那是一個詩集能夠賣出百萬冊,紀實類文學能夠影響整個國家輿論走向的年代。
光輝文化集團,就是靠著那個對文學、藝術如饑似渴的市場環境,成為華國最大的文化傳媒公司。
也正是靠著那個年代的特殊環境,付家獲得了如今娛樂大佬無法想象的人脈資源。
當然這種和高層無比密切的關系,也導致對光輝傳媒對華國文化輸出海外的需求,遠遠大于盈利的欲望。
這也是前幾年,光輝文化集團一直沒有進入娛樂圈,沒有進入影視行業的主要原因。
海外對華國文學和傳統藝術的認同和認識,一直要遠遠高于對華國影視作品的認同和認識。
這也就讓光輝文化集團,過去很多年,一直致力于向海外輸出華國的文學作品和傳統藝術作品。
直到三四年前,隨著華國電影市場的爆炸式發展,華國影視劇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而華國文學和傳統藝術的存在感越來越低。
更重要的是,光輝文化集團的盈利越來越低,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廣大受眾,都更喜歡影視劇作品,這是顯而易見的。
為了擺脫集團發展的困境和瓶頸,光輝文化集團決定向影視行業轉型。
2012年,光輝文化集團旗下的光輝影視公司,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商業大片封神降魔傳。
這部電影的口碑很爛,但靠著還算不錯的特效,依然獲得了了47億的票房成績。
但光輝文化集團發現,刨除電影的制作和宣發成本,將近5億的票房,他們頂多只能掙1億多。
對于一部電影的制作投資商來說,一部電影的票房,并不是扣除制作和選房成本,就是純收益。
首先就要扣掉總票房5的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以及33的稅,這些都是要上繳國家的。
剩下的917,才是凈票房。比如封神降魔傳的47億票房,只有43億的凈票房。
而這個43億多的凈票房,影院要抽成40,院線抽7,剩余43,還得制片方和發行方分,而一般情況下,發行方會收取10的發行代理費。
幸好,光輝文化集團是自己制作自己發行。
也就是說,即便光輝文化自己制作自己發行,也只能拿到184億。
如果是別人發行的話,他們只能拿到14億的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