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通過與劉兆廷的交談,對如今北地及義軍的情況,徐天涯也算是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
義軍在聶長青手中,雖早已拒絕了蒙古的聯合意愿,但在實際的兵鋒之下,其實也不得不遂蒙古人的愿。
畢竟,義軍要想生存,要擴張,目前唯一的選擇便是金國,這樣一來,哪怕早已拒絕了蒙古的聯合之意,但其實已是有了聯合之實。
數年發展,義軍也非以前的草臺班子,如今的義軍占據了小半個北地,擁兵十數萬,已然成了誰都不能忽視的一方大勢力。
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在北地,不管是金國,亦或者蒙古,皆為異族,接連數年的戰亂不休,金國為了對抗蒙古和義軍的壓力,亦是橫征暴斂,而蒙古,則更是殘暴,肆意屠殺之景隨處可見。
在這種環境之中,北地的百姓無疑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而較之金蒙的連綿廝殺,橫征暴斂,義軍統治地域雖也有戰亂,但聶長青仁義之名也早已傳遍北地。
不知不覺之中,義軍統治的地域,已然成了北方漢人唯一的歸宿之地,如今的北地,隨處可見逃難的隊伍,他們背井離鄉,只為尋得他們幻想之中的歸宿之地。
如此一來,原本人丁單薄的義軍,在這種情況之下,也是補齊了最后一塊短板,奠定了王霸之基。
或許是因為徐天涯的特殊身份,一路交談,劉兆廷也是頗為坦蕩,義軍上下,無可不說。
當談及義軍將領之時,劉兆廷提及的郭靖之名,卻是讓徐天涯心中一跳,劉兆廷顯然也知郭靖與徐天涯的關系。
畢竟,當初那封信,他雖未曾親眼看到。但以主公對那郭靖的重視程度來看,便可輕易看出郭靖與這位關系之密切。
聽著劉兆廷的一番訴說,徐天涯眼中卻是異彩連連,他亦是沒有想到,郭靖還有這般天賦。
按劉兆廷所說,一開始,聶長青只是將郭靖安排在親軍之中磨煉,后來又提拔至親軍的一名小校,負責帥帳的守衛。
以郭靖死板的性格,做起這種死板的事情,無疑是極為出色,聶長青顯然也是發現了郭靖這個優點。
領親軍小校職務數月,便將郭靖調至了前線大軍之中,郭靖武功也算得上高強,再加上做事一絲不茍,極為認真,統軍作戰,雖難得大勝,但亦是堅如磐石。
數年下來,如今已是義軍中有名的將領,統領大軍坐鎮荊籽關,挫敗了金軍的數次大舉進攻,護一方安寧,使得金人望關興嘆………
一路暢談,直到回歸玉皇山,而當得知宋,金,蒙的拉攏,徐天涯毫無疑問的選擇了婉拒,并直言對天下之事無興趣。
這話三國使臣自是不信,但也無可奈何,這位一人敵軍的江湖絕世高手,他們來之前,自然早已調查得清清楚楚。
恩怨分明,但出手也是極為狠辣,君山試劍天下,臨安力斬西毒,這一次,更是一人一劍覆滅了威震大江南北的鐵掌幫。
出手次數雖不多,但得罪他的,皆已成了劍下亡魂,幾乎無一例外。
對付這種幾乎超脫規則的絕世高手,他們并沒有太多辦法,能做的,也只有不得罪而已。
而義軍劉兆廷,對徐天涯這話,他自然是相信的。
自水門縣相識之后,他對這位自家主公的師弟,關注度就從未降下過絲毫。
他自認看人極準,與徐天涯也不算陌生,對其性子自然也有大概了解。
不喜世事,這句話,不會有假。
在劉兆廷看來,他,就是古之隱士的性格,或許,若干年之后,天下流傳的,極有可能就不是如今全真一劍鎮天下的威名了,而是那玉皇山隱士劍仙的傳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