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查,太孫去歲南下廣西,乃是為陛下責令,自省修身。太孫卻無視朝廷律法,擅自領兵出廣西。此舉,不可助長!”
“臣亦有明證,太孫無令,卻調動廣西、交趾、云南數萬兵馬,無視朝廷與南疆藩屬之睦鄰友好,煽動地方,進兵南疆諸宣慰司。此舉,駭人聽聞!”
“太孫南下之行,無視陛下訓責,不知安守廣西思過,乃大不敬,其為一。
身為宗室貴胄,卻領兵交趾,陣斬上萬,有違圣賢仁義,乃不道,其為二。
無令強命地方出兵,乃大逆,其為三。
無端強攻藩屬宣慰司,致使南疆離心離德,乃不義,其為四。”
“臣等請陛下,為大明之江山社稷,下旨訓斥皇太孫,斧正太孫,回本溯源,延我大明江山萬代。”
噼里啪啦,無數張口,羅列出來的條條罪行,幾乎是要將朱瞻基整個人給淹沒了。
內閣眾人憂心忡忡。
他們早就下令,讓底下的人不要這般強硬,卻沒有想到他們還是不加修飾的,就在眾目睽睽之下,數盡太孫所犯罪行。
但其實,說到底,今天的場面,也是內閣希望看到的。
如今的內閣和以前不一樣了,盡管輪值的都督們,只管軍事,但這天下間,哪里有簡單的事情。
所有的事情,總是會糾纏在一起的。
所以,內閣文官們,其實在心底,還是希望能讓皇帝和皇室看到,他們文官的力量。
反倒是武將那邊,發出了不少的冷哼聲。
顯然,他們對皇太孫在南疆干的事情,很是贊同。
不過是才殺了萬把人?
有必要大驚小怪的?
爺爺們當年打下大明江山的時候,殺的人可比現在多。
叔叔伯伯們當年靖難的時候,殺的人也不少。
就是近些年,數次北征干翻的北元余孽也有不少。
身為大明繼承人,殺個萬把人,你們這幫文官就集體高~潮了?
不過是因為這位皇太孫,沒有按照你們設定的教育路線成長而已。
老子們呸!
一幫王八羔子老不死的!
李彬算是和朱瞻基比較親近的了。
他不單單是因為神機營與皇太孫結緣,幼軍衛的火器營也是在神機營接受的訓練,他本身在去歲更是協辦京察軍方的事情。
所以,他站了出來。
“將在外軍令有所受有所不受。太孫身為宗室,即便被陛下責令于廣西思過。但外有賊子作亂,宗室難道不該挺身而出?”
還沒等對面反駁回來,李彬一揮手:“大明收服交趾已有十年有余,然而年年發生動亂,朝廷兵馬調動頻繁,卻也年年損失慘重。
太孫去歲,一舉定鼎交趾,朝廷在交趾的壓力徒然一小。此等大功,功在大明江山社稷,怎么到了你們嘴里,就成了大逆,大不敬了?
難道說,是要太孫將那些亂賊留著,讓你們這幫子人拿著書去說服他們?”
一旁早有準備的張輔,適時站出身。
“南疆地方,寄生大明,竊取利益,早已昭然與人。南疆數地明證,亦有萬民書,皆可證明,乃是南疆藩屬宣慰司大逆不道,無視大明尊嚴。
前線事發緊急,太孫臨危不亂,從容處置,便是我五軍都督府以下,也找不出這樣的將帥之才出來!”
張輔沒有說別的,只是簡單的說明,朱瞻基在南疆干的事情,是有證據的。
有整個南疆作證,是對方先動的手。
然后便是更堅定的點出,整個大明軍方,都是支持皇太孫的。
這就是當初拉攏軍方輪值內閣,在現在所產生出來的巨大效果。
朱瞻基很滿意。
盡管他知道,就算自己今天什么都不說,也有這幫武將會為自己,去和對面那幫文人打嘴仗。
但他還是站了出來。
他雙手合攏抬起,雙膝彎曲,重重的跪在了冰涼的地磚上。
他目光正直,抬頭挺胸,看向上方的老爺子。
“啟稟陛下,臣認罪!”
此時已經三月。
皇帝將要北巡的安排,早就已經在年前定了下來。
朝堂上,隨著朱瞻基不加解釋的,無所畏懼的,毫不遮掩的,將所有被提出的罪行承擔下來后。
滿堂愕然。
一片寂靜。
太孫是打仗的時候,被石頭砸壞了腦袋?
怎么又不按套路出牌?
一時間,整個朝堂上,無數雙眼睛掃向皇太孫。
相較于文官們的不可思議,李彬等武將的臉上,則是不滿了震驚和困惑。
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