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稟陛下,臣有話要說。”
正待朱棣剛剛開口,已經許久沒有開口說話的朱瞻基,再次出聲。
瞬間,他僅憑一人之力,再次盡收朝堂上所有的關注。
朱棣默默點頭。
他決定給孫子最后一個機會,看這小子還能說出什么來,還能為自己在交趾實實在在殺了上萬已經投降之敵的事情,做出何種解釋。
朱瞻基沉聲正氣:“臣自認自去歲以來,所做行為有失偏駁,臣請陛下革去臣一身職務,責令臣圈禁應天,安心研學。”
去職圈禁!
這是從去歲,朝野內外,清流們一直以來想要達成的事情。
在他們看來,如今的皇太孫尚且年輕,正是多多學習儒家典籍的時候,就該安下心來好好讀書,多去了解圣人對仁義道德的解釋。
而不是舞刀弄槍,天南海北的到處亂竄。
然后去了一趟南疆,便是血流成河,南疆藩屬宣慰司離心離德。
呂震等人紛紛抬起頭,期待他們的皇帝陛下,點頭同意似乎是已經幡然醒悟了的皇太孫的請求。
畢竟,他們從一開始也沒有想著,就要真的將皇太孫給定成大不敬、大逆的罪行。
為的不過是要皇太孫守規矩。
至于遵守什么樣的的規矩。
那自然是教育皇太孫的師傅們的事情了。
他們是在爭奪皇室繼承人的教育權!
如同當年,教育允炆一般。
至于為何圈禁于應天,而不是東宮。
在呂震等人的心中,所想的大抵是,皇太孫終究年輕,不可能一直安心待在東宮。
想著不在朝堂折騰的時候,還能在應天周邊游玩。
于是,呂震等人也就沒有在多加限制和反對。
按著他們的設想,皇太孫自此不理朝政,安安心心的跟著他們做學問,等到三五十年后,已經老成穩重的皇太孫。
將會是大明朝,最為賢明的帝王。
于是,他們罕見的,統一附和起朱瞻基的言論。
“臣等無異議。”
“太孫能迷途知返,便是回頭是岸,為時未晚。”
“太孫終究年輕,南疆初臨亂賊,一心為國,做出些許偏駁之事,也在情理之中。”
“陛下,臣等諫言,是否可以為太孫甄選數位賢達大儒,常在太孫身邊教習。”
“誰年輕時都會犯錯,既然太孫殺的都是些該死之人,便也不算罪。”
“至于南疆宣慰司……臣聽聞,南疆窮困,想來也不說定,他們真的是一時糊涂,起了貪財之心……”
“想來廣西都指揮使鄂宏大出兵,已經嚇住了南疆藩屬,此時將其召回。一來免了朝廷大舉用兵,所帶來的耗費。二來,也起到警告的作用。”
一時間,這些先前還在搜腸刮肚,要給朱瞻基定罪的清流大臣們,竟然變得格外的大度。
朱棣想了想。
這一想才發現,去年應天城中好幾樣大事,都是自己這個寶貝孫子折騰出來的。
孩子還小。
還是該多讀書才是。
朱棣點頭開口:“人非圣賢,能知錯就改,便是好事。自然你要去了職缺,便安心待在應天讀書吧。”
朱瞻基當即叩拜謝恩。
加下來,群臣就該再次附和贊許皇太孫的品性,是個知錯就改的好孩子。
然后在皇帝面前,針對剛剛提到的教習皇太孫,先拋出幾位早就準備好的名單。
皇帝這個時候,大抵也是勉為其難的答應下來。
然后……
日積月累之下,想必皇太孫會真正成為大明朝優秀的繼承人。
可是,剛剛叩謝完的朱瞻基,卻是再次開口。
“陛下,臣還有話要說。”
滿朝愕然。
紛紛猜測。
這孩子,不會是又要提出什么要求和條件吧?
想了想,無數道眼神交流之后,他們覺得除了不能出應天,就是將整個秦淮河搬進東宮,他們覺得也不是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