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淮之地,盛產食鹽。
歷朝歷代,都是各自朝代,賦稅重地,財政主干。
又因為,鹽鐵自古都是天下要緊事務,幾乎皆是朝廷壟斷,無數種政策推行,都是為了這塊天大的肥肉,供給朝廷有度。
到如今,大明復隨元制,在兩淮地界,推行開中制,設立都轉鹽運使司,主官兩淮鹽運使,管理兩淮鹽務。
開中制,其實說的通俗點,就是總代總銷的模式。
大抵和某圈里,橫行霸道的各色所謂省代、國代、球代、宇宙代差不多。
兩淮都轉鹽運使司,代替朝廷壟斷鹽務。
但朝廷,不可能什么事都親力親為,那些堂堂兩榜進士,也不可能親自去產鹽,更不可能自甘墮落,去行商賈之事。
所以,就有了都轉鹽運使司這么個衙門。
將兩淮鹽場壟斷,然后劃片售出,開出相迎數目的鹽引,劃定相迎的銷售地區。
而那些鹽商,則是相互競價,購買鹽引,賺取滔天利益。
事情,起初是好的。
朝廷省力,百姓也有鹽可吃。
但,事情從來不會已人的意志為向導。
上面人總會覺得,自己定下的體制規矩,是萬中無一的,是利國利民的。
但是下面辦事的人,卻不這么想。
他們會首先,將所有相關的條令政策拿來,仔仔細細的研磨,認認真真的分析。
然后找出其中的漏洞。
最后大行其道,從中牟利,賺取滔天利益。
就如這開中制,明面上算是規范了朝廷鹽務。
但暗地里,那些個鹽商,卻往往與官府勾結,壟斷鹽價。
這還不算完,大不了貴一點也沒事,大家本來就不是當飯吃的。
但這些鹽商,卻往往在正鹽下面,藏著私鹽販賣。
私鹽不用交稅,不用購買鹽引,賺的錢都是自己的,不關朝廷的事,黑著老百姓的錢。
除了這些正經有著鹽引的鹽商,走私鹽。
還有更多的人,販賣私鹽,他們利用漕運,夾帶私鹽販賣。
也有膽子大的,挑著擔子,獨自走街串巷,販賣私鹽。
到這里,也能算了。
但更可氣的是,那些個鹽商,往往會拖欠鹽稅。
今年拖了三五萬,明年拖個一二十萬,就是不給。
幾年、十幾年、幾十年下來。
后面某朝,可不就爆發出了震驚天下的鹽務舞弊案。
千萬兩白銀的稅賦拖欠。
驚天駭地。
……
隨著朱瞻基的一句話。
朝堂上,再次喧嘩起來。
皇太孫的辦法,竟然是要動兩淮的那些鹽商!
這就是他的辦法?
雖然說,名義是朝廷用兵,要鹽商捐錢。
但那些鹽商的錢。
是大水沖來的?
是大風刮來的?
他們很辛苦的好不好……
朝廷光正,怎么能做這種摳摳搜搜的事情?
找一幫子商人要錢?
體統呢?
臉面呢?
朝廷還要不要臉了?
更何況,兩淮鹽務,事關緊要,乃是國朝稅賦核心體系之一。
不可擅動!
動則出亂。
亂則生變。
變……
變就沒有了大紅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