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府江都城。
離應天并不遠。
雖然如今,沒法盞茶時間及至,但走在江上,也不過三兩日的時間。
寶船很大。
隨皇太孫北上揚州,督辦兩淮都轉鹽運使司的上千人馬,也不過是用了三條船。
就這。
還是為了追求乘坐舒適性后,得到的結果。
若是戰時,為了追求最大載運量,大約一條半的寶船,就能裝下這些人。
因為走得晚。
三艘寶船,在水面上走了三天兩夜。
終于是在第三日的旁晚,趕到了江都城外的運河碼頭。
因為是朝廷寶船。
運河里,早就有開路的小船提前通報,將河道清理出來,將碼頭最好的位置留了下來。
不論江南士林清流如何。
官場上的人,對于朱瞻基這位,永樂皇帝一脈,無可非議的第三代繼承人來說,還是表現出了極大的殷勤。
士林清流,對著朝堂罵上幾句,是常有的事情。
朝廷也不會真的砍了他們的腦袋。
但若是身在體系里的人,還敢這樣明目張膽的叫罵,只怕也不用去瓊州釣魚了。
如今南疆正在大舉用兵。
年邁的,大概就是在后方負責后勤事務。
年輕的,只怕要上前線做敢死隊一員了。
江都城里大大小小的衙門,紛紛提前派出了人手,趕到碼頭上維護秩序。
碼頭上,彩旗招展,人頭攢動,都在翹首以盼皇太孫的到來。
而城中的大小官員們,出了因公外出不在城中的,也大多按著寶船隊的消息,提前半個時辰,到達了碼頭。
朱瞻基站在船艙頂部甲板上,扶著欄桿,看向摩肩擦踵的碼頭。
一眾揚州官員,無不露出熱切的目光。
碼頭上,官員們已經開始整隊,按照官職品級大小,擺出整齊的迎接隊伍來。
碼頭旁不遠處,偏遠地帶的棧道上,傳來了不太和諧的吵鬧和叫罵聲。
正要下船上岸的朱瞻基,不由的停下了腳步,回首看去。
只見是一群揚州士子,正簇擁在一起,似乎也在等著什么人的到來。
“來了!”
“來了來了!”
“花姑娘來了!”
碼頭邊緣地帶,年輕的揚州士子們,爆發出一聲歡天喜地的呼叫聲。
一艘并不如寶船大的畫舫,緩緩從北邊駛來。
畫舫不大,但勝在被營造的分外華麗精致。
幾乎是,將所有能用到的東西,統統都給搬到了這么一座小小畫舫上面。
在前面的甲板上,有數名侍女,羅裙款款,淺青長裙,外面披著淺白薄紗,足下蹬著花色紋路一致的繡花鞋。
她們亦是在看向碼頭,且不時對碼頭上等候的士子們指點著,掩著嘴發出陣陣笑聲。
在畫舫船艙里,有琴瑟聲傳出。
是白居易的詞。
說的是唐明皇的舊事,傳遞的卻是今人的情感。
碼頭上,已經等候了整整一個時辰的揚州官員們,紛紛露出微怒。
東道主,揚州知府鄧永新目露慍怒。
“江都縣怎么安排的?”
鄧永新乃是一府明尊,他一發話,跟在后面的江都知縣田修,趕忙俯首請罪。
“那是花小娘子的畫舫……”
一句話,便讓鄧永新愣在當場,緩了一口氣后才緩緩轉頭,看向身邊的一位身著紫袍,金腰帶懸白玉,頭戴五梁冠的葉英發。
葉英發是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轉運使,從三品的官階,是比他這個正四品的揚州知府還要高上半級。
不過他是揚州知府,作為東道主,今日這才站在了最中間的位置。
江都知縣田修言及到的,那花小娘子,不是旁人,正是如今揚州最富盛名的花魁。
但知情人都知道,這花小娘子乃是都轉運使葉英發培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