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張張嘴,見朱瞻基沒有開口,便目露憂慮道:“結交地方氏族,這是在串聯!向來,那黃管事所說的,這黃四郎平素喜好結交讀書之人,也是看中讀書人能金榜題名,步入仕途!”
朱瞻基點點頭。
他想到了剛剛,那黃四郎對他的評價,未來可為輔弼之臣。
在因為岑可,錯誤判斷他們不是出京,為了滅倭之事的當朝皇太孫,便大肆交心交底。
便是為了投資!
自古以來,官商勾結。
往往不是在讀書人出將入相之時,而是起于微末之時。
黃四郎,如今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
想來,他年年資助松江府學,為的也是如此。他想要在朝廷體制里,擁有屬于黃家的依靠和后臺。
于謙接著道:“此地百姓,大抵已經只知黃四郎,而不知朝廷,如此是大患,朝廷但凡有針對,此地百姓便會自發護衛,提前通報。”
朱瞻基點點頭,忽然說出一個可能:“你說,黃四郎眼下如此大動干戈的在鎮外,修建抵御,是否是為了向官府暗示,他非是與倭寇有勾結?”
這句話轉換一下。
就是,黃四郎和倭寇有勾結!
于謙是個聰明人,只比皇太孫少半分聰明。
在朱瞻基的提醒下,當即醒悟過來,立馬推敲起來。
“黃四郎修溝渠土墻,松江府必定知曉。等到倭寇再犯,自然會繞過黃家鎮,襲擾別處。黃家鎮安然無恙,官府也只會以為,是黃家鎮此時之功!”
將先前的認識推翻,轉變一個角度,于謙被自己的推斷震驚到,只見他兩眼放光。
嘴巴則是不停道:“若是按此推斷,黃家自黃四郎接手以來,家產暴增便也有了說法。若黃四郎與倭寇勾結,必定會與倭寇分潤歷次劫掠所得,這才是黃家興盛的根由!”
事情被推斷到這里。
所有的一切就變得合情合理了起來。
黃四郎的種種行為,也有了一個完美的解釋。
他施善舉,是為了掩藏自己勾結倭寇的罪行,也是為了蒙逼百姓和官府,在危難之時能有人出聲解圍。
鎮外大肆修建,是為了給倭寇不來此地,尋找一個合理借口。
結交資助讀書人,則是為了在朝廷和官府,培養利益相關的后臺。
而他將朱瞻基、于謙等人,當做錢塘氏族,大肆交好,必定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利益小團體。
甚至于,黃四郎就是沿海,勾結倭寇的明奸團體中的一個重要成員!
朱瞻基的雙手已經握成了拳。
他這一次之所以藏匿身份出京,為的是什么?
為的就是那句攘外必先安內!
為的就是將倭寇在大明沿海境內的那些勾結者,給提前打掉!
沒有了明奸們的通風報信,給倭寇提供衛所官兵防線之空隙,各地財富聚集,憑著大明之大,倭寇當真能夠來去自如,每次收獲驚人?
如今,黃四郎就是那個點!
只要抓住他,就能扯出一條線來。
隨即,整個沿海的明奸這一個面,也就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
“太孫……”于謙猛的開口。
朱瞻基當即舉起手,止住了于謙已經到了嘴邊的話。
兩人對視一眼。
皆是露出了一抹淳樸善良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