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也與大炎位面的基本面積太小有關。
4000平方千米差不多約有前世一個普通省份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即一個地級市那么大,但對于一個星球來說這樣的面積就顯得有些過于渺小。
同樣的,從現在大炎位面中的生命情況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來。
本來按照正常的歷史來算,現在位面中的生物都應該算是史前動物,在空氣中巨大的含氧量影響下,體型會格外的巨大。
就像地球最經典的史前生物一樣,動輒就是現代生物的幾十倍大小。
可是現在位面中動物的體型卻與秦言認知中的動物體型差不多,史前生物都這幅模樣了,等到以后人類出現了,自己豈不是要養成一個小人國?
現在秦言已經有意識的降低了時間流逝倍速,一個是時間加速過快對資源消耗的壓力太大,另一個也是位面本身的面積實在太小了。
幸好,還有補救的辦法。
上一次位面晉升的時候,秦言沒來得及準備物資,錯過了一個位面擴容的機會。
等到位面中出現文明雛形,從二階晉升三階的時候,秦言準備利用這個機會消耗足夠數量的源力與物資,一口氣將位面的面積擴大到一定足以容納正常人形生命大小的程度。
這樣做能一定程度上彌補一定的缺陷,但也會帶來新的負面效果。
一旦位面擴容到一顆星球的大小,秦言能夠支撐的起時間流速可能就只有幾百倍了。
星球級別大小的位面如果要開啟百萬倍流速,那怕是把整個聚居地的資源都抽干估計也維持不了多久。
得到什么的同時,必然也會失去什么。
不過到那時,秦言也不需要維持如此高昂的時間流速,近現代文明只需要幾千年的時間就足夠發展的很好了。
與憂患同時而來的還有喜悅。
經過物資補充與時間的發酵,秦言發現位面中的生物大爆發已經走到了尾聲,但也意味著他進入到了第四個階段。
走上陸地的生物拋棄了原始的分裂繁殖方式,轉而改變為卵生與哺乳類,植物也從原來的藻類、蕨類轉向了針葉植物和棵子植物,距離被子植物(即葉片型植物)只有一步之遙。
這一個時期,位面中的生物已經走過了漫長征程的一半,來到了近乎侏羅紀的時代。
相對應的,或許同樣是因為雙螺旋DNA的影響,一種熟悉卻又大不相同的生物成為了這個時代的霸主。
秦言看著位面中那些只有家貓的大小的恐龍,竟有種啞然失笑的感覺。
誰能想到,那些提起就會讓人響起巨大恐怖代名詞的恐龍,居然還有這么袖珍可愛的一面呢?
秦言已經決定,雖然這些家伙的體型實在是有些丟人,但還是把恐龍的名字賜予了他們。
同樣的,秦言也選擇了其中較為具有代表性的生物進行了封存。
因為又到了新一輪滅絕發起的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