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錦開的飯食鋪子,取名什錦記。
開業之初,并沒有雇人,而是全靠親戚幫襯。
現在不是農忙時節,季姥爺便帶著家里能出動的人都來幫忙。之所以不是全家出動,概因家里一群皮猴子,總得有人照著,給他們做飯。
溫錦記得,上輩子通渠門的那叫快餐鋪子,口味上不講究,就是便宜,油水足,所以深受力工們的喜歡。
而她沒打算全復制那人的做法,她把口味也考慮了進去。
養母楊氏是可是食不厭精的典范,而弘農楊氏的各種食譜秘法,在養父官運亨通時,養母回了一趟弘農楊氏,也就得了一份全本。
而今,這全本的食譜秘法,都在溫錦的腦袋里記著呢!
當然,溫錦腦袋里記著的,可不單單是弘農楊氏的食譜秘法,這大胤朝數得上名號的家族,他們傳承了多年的食譜秘法,溫錦都是有所了解。
而這一切,全都是謝咫的功勞。
為了扭轉他在自己心里的不良印象,謝咫真的是將“投其所好”給運用到了極致。
溫錦不可能像那些食譜秘法中記載的那么去做,但她稍稍調整了下,就能讓普通的飯食,變得更加可口,而且所費不多。
如此一來,自家這什錦記的飯食鋪子,就有了競爭力。
畢竟,上輩子那開鋪子的人,雖然賺了錢,但似乎也沒賺多久,他的飯食鋪子就關門了,因為做同樣生意的人太多。
所以,溫錦不僅要薄利多銷,她還要注重口味。
任何人吃東西,最初只是為了果腹,但是在能果腹的前提下,口味能更好一些,如何選擇,只要是正常人都會知道怎么做。
什錦記開業的當天,溫錦雇了碼頭上的一幫孩子,讓他們幫著發傳單,只要好好發傳單,每人都可以吃一頓飽飯。
而這飽飯,有米有饅頭有肉有湯……
小孩子們看到了什錦記的飯菜,沒有任何遲疑地答應了幫忙發傳單。
然后,等到午飯的時間,伴隨著鹵煮的香味飄散,忙活了大半天的力工就聞著味兒趕過來了。
本來呢,很多人都是自帶的干糧,就著咸菜、涼白開,湊活一頓的。
但是,等看到什錦記的招牌和傳單,就有人進了店里。
五文錢,一葷兩素,湯免費,飯,或者是一大碗米飯,或者是兩個大饅頭,雖然是混合面的,但可是比自己身上的干糧要好得多。
這樣的搭配,連溫老三都能吃飽,對于碼頭上的力工來講,這絕對是非常厚道的伙食了。
除了五文錢的搭配,還有三文錢的低配,十文錢的高配。
當然,你也可以自選葷菜搭配,這就是要另算錢了。
不同的選擇,不同的消費,對應不同的收入人群。
畢竟,這碼頭上干活的不只是有苦力,也有管事,甚至是一些客商,也會在這里吃飯。
什錦記的味道,比起那些正兒八經的酒樓飯館,其實也不差。
唯一欠缺的就是,他們這里沒有人家那種寬敞舒適的用餐環境。
從眾效應是很明顯的。
什錦記的生意,從開業第一天,就很紅火。
賠錢?
自然是不可能賠錢的。
不但沒有賠錢,反而是大賺特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