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時,剛好是步迦可汗和都藍可汗一決草原霸主的關鍵時刻,大隋王朝正在和突厥汗國進行著一場聲勢浩大的爭霸戰爭,所以楊堅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只好同意了高句麗的求和,將全部力量放在突厥這一邊。
楊集向李大亮問道:“那你呢?你認為東/突厥是大隋最大威脅的理由是什么?”
“公子都這么說了,我還能說什么?”李大亮話是這么說,但還是分析道:“我的看法主要是來自大隋與東/突厥的邊界線太長,東/突厥全民皆騎、來去如風,我們可以對付集結在一起突厥大軍,卻無法解決他們多不勝數的小股游騎,沒日沒夜的騷擾就像是疲軍之計一般,讓我們防不勝防、攻無可攻,實在太可惡了。不過相對于可以縮到烏龜殼里的高句麗,東/突厥確實容易對付一些。”
“話不能這么說!”楊集搖頭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敵人也不是一成一變的,比如說突厥汗國一直與我大隋打,可是今天的東/突厥、西突厥卻爭相稱臣;而我大隋出于戰略需要,也認下了這個‘臣子’,并慫恿他們打仗,但是他們強大以后,照樣成為大隋強敵。所以在看待問題、看待強敵的時候,要結合周邊異族的制度、軍力、財富、人口等因素來審時定勢,不能片面的一概而論。”
他話音剛落,遠方忽然傳來一陣陣雄渾的號角聲,只見一隊騎兵從前飛馳而來,楊集一眼就認出了旗幟上了“秦州刺史元”五個字。
這支軍隊停在一箭之外,為首校尉單騎上前,拱手施禮道:“請問衛王何在?”
楊集道:“我就是!”
校尉連忙下馬行禮,“啟稟衛王,卑職乃是秦州校尉元尚武,奉刺史元善之命前來通報,元刺史已在十里外恭候多時,如今正往這邊奔來。”
楊集向遠方眺望,果然看到幾百名騎兵正向這邊滾滾而來,他回頭下令:“全軍暫停!”
隊伍停在前方兩里之遙緩緩停下,十多名士兵簇擁著一名年約五旬的文官繼續向前。此人頭發灰白、眼角上布滿了細微的皺紋,那個活像是矛隼硬嘴一般的鷹鉤鼻令人印象深刻,給人一種十分奸詐的感覺。
此人便是秦州刺史元善,乃是元氏的中堅分子,與元胄、元壽是同輩,他跳下馬背便向楊集快步奔來,十分熱情、十分激動行禮道:“衛王,卑職等你多時了!”
這熱情勁兒在旁邊的人看來,仿佛他和楊集有了幾十年的交情,正處于“他鄉遇故知”的喜悅之中,可楊集實際上只是在開皇年間的幾次元日朝會上見過元善幾面,甚至連話都沒有說過一句。再加上元家在賀若弼刺殺案中受到牽連,慘遭重創,所以元善的表演不但沒有感動楊集,反而讓他心中有一種“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的感覺。
“我從秦州過境,還要麻煩元刺史多多關照了。”楊集假惺惺的說道。
“那是必須的!”元善拍著胸脯說道:“要是少粒米、少文錢,我元善都賠給衛王,不過衛王好不容易過境一次,可得在上邽城住上三五天。”
楊集拱了拱手,冠冕堂皇的說道:“我也想白吃白喝幾天,只可惜公務緊急、刻不容緩,以后有的是麻煩元刺史的機會。”
“衛王著實是我輩楷模。”元善豎指而贊,指著遠處搭起的帳篷,笑著邀請:“要不,咱們去喝一兩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