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這個最初形成的天體被點燃,恒星由此誕生。
成年期:主序星。
這一個時期就是目前我們太陽所處的時期,這個時期恒星自身的引力效果帶來的坍塌作用和輕核聚變產生的能力形成了平衡,這個時期的恒星是溫和而穩定的。
中年期:紅巨星、超新星
當輕核聚變的燃料(氫)耗盡之后,恒星再也無力抵抗自身的引力坍縮,恒星整體開始向內部擠壓,最終當壓力到達某個臨界值的時候,重核聚變反應開始。此時的熱核反應形成的能力過于巨大,在恒星質量不算太大的情況下,這種熱核反應會讓恒星膨脹為其成年期幾百倍的天體,并且吞沒它本身攜帶著的行星。而在恒星質量比較大的情況下,更大的引力坍塌帶來的壓力會引發更為劇烈的熱核反應,此時恒星不是膨脹,而是“爆炸”,這便是超新星。
超新星!
衰亡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中低質量的恒星在中年期往往形成的是紅巨星,而當紅巨星的重核聚變反應也消失之后,恒星就會坍縮成為一顆白矮星。
而大質量的恒星形成的是超新星爆發,在一些超新星之中,電子被壓入原子核,和質子結合成為中子,使得原子核互相排斥的電磁力消失,恒星成為一團密集的中子。這也就是中子星。
而當恒星的質量足夠大的時候,引力坍縮效果下,連中子都被壓碎,此時巨大的質量被壓縮到了一個極小的范圍之內,這個范圍的引力效果致使光都無法逃逸。這也就是黑洞了。
像月球,就是一塊巖石沒有生命。
我們是太陽孕育的生命體,若我們是活著的,那么太陽就應該是活著的。
太陽成分是氫氦氧氮碳,而人類成分也是這些,而藍星成分是氧鐵硅等石頭金屬。
需要組成生命物質就是這些,那么太陽上全是這些生命組成材料。
所以太陽應該是具有生命意識的。
而為什么沒有發現,那就屬于費米悖論所言,只能說我們還沒有發現。
太陽活躍和太陽黑子有關,黑子越多越活越,藍星就會熱一些,量度也會高一些,反之則不活躍,地球會冷,會暗一些,經過幾十年觀測和數據記錄發現,太陽黑子越少的年份,就容易地震(其他災難)。
1963年到2000數據統計28個里氏8級以上地震和天文學部的太陽黑子數據進行比對,79%的,也就是將近八成里氏8級以上地震都發生在太陽黑子較少的年份,再擴大范圍來看,里氏4級以上地震,共32.7萬件地震都有這種情況。發生在太陽黑子非常少點年代。
就是說太陽變冷,藍星就會打哆嗦。
太陽黑子不能持續變低或變高,若變低,就會出現變冷,藍星出現冰河世紀,冰封全球。不僅地震,也有臺風,大雪,冰雹,大水等自然災害……”
蘇晟前后后將有關太陽小知識科普下去,整個直播間都認真聽講,偶爾可見一些刷屏彈幕。
“蘇神知識真淵博,這些知識點度娘上都沒有這些內容誒?!”
“廢話,人家蘇神是專業的好吧,都是翻了好多篇專業文章才能查到的好吧,你以為誰都跟十八流寫手似的直接度娘?”
“漲姿勢了!”
“但我更感趣的是蘇神竟然對科技文明劃分了等級!!!”
“都別吵,安靜點,蘇晟正在說有關文明等級和蘇晟球技術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