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消息秦游君自己都開心,今天人事部提前跟他談的時候,心里那叫一個美,他父母就更為他高興了。
林梅同志好一陣亢奮,就連一向慢慢悠悠,唯獨本職工作不慢悠卻很不耐煩做家務的秦海洋同志都很高興,當然了,他沒老媽那么激動,還知道叮囑,“別覺著被正式聘用了就了不起,你要好好學。”
“知道了。”
秦游君還能說什么呢。
砰。
出完飯,他把自己一個人關進房間里,開始繼續完善《人生一味》的策劃。
因為王總監的提醒,他還把名字改成了《人生一味:燒烤篇》,以期待節目播出效果達標之后,模式可以系列化,達到互相呼應,流量循環的這么一個好處。
而在一連串高大上的節目定義后,他要想些實際的了。
比如,受眾人群,知道節目想爭取什么人來看、會看,從而給宣傳組指導意見。
他很仔細的分析了一下,美食類節目一向性價比不錯,但《人生一味》不教廚藝,傳統的家庭主婦是很難爭取了,也沒有競技性,尋求懸念刺激也可以免了,主打的就是“慢下來”、“煙火氣”。
反正秦游君自己看的時候,心里一片平和,并不拔高情緒,而是平緩情緒,甚至看了想點幾串燒烤吃,這就是《人生一味》區別于其他美食類節目最大的特色,減壓。
基于此,秦游君發散思維想了很遠,才在這一行寫道:
“本節目瞄準的是經濟狀況較為寬裕,喜歡美食的受眾群體,年齡分布大概在上初中脫離了孩子氣至40歲左右,畫像標簽以都市上班族為主,在繁忙的工作后,需要慰藉、排解。
而街頭美食里,燒烤是足夠有趣、有生活氣息、有故事的敘述畫面。
近些年,來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基數一直增加,這部分人是很容易被城市遺忘的,可能在父母輩的眼里,有點矯情,但誰還沒有壓力呢——外鄉人心態和職場挫折,足夠讓人焦慮了。
受眾定位做了畫像,接著是符合風格的錄制內容描繪。
秦游君想了半天,結合記憶中的畫面,思維發散的越加厲害。
主要是錄制風格更考驗畫面感,你腦子里沒有具體印象的話,干巴巴的介紹是很蒼白的,如果沒有一定的畫面構建能力,自己都不知道想要的鏡頭效果是什么,難道還指望人家猜出來?
舉個不那么恰當的例子,有些導演啊,就是沒畫面想象能力,審美也差勁,不知道何為美,給不了觀眾享受,才盡拍些大爛片。
稍微審美能站在大眾角度,構建畫面的能力別太差,講故事能力差點,那也就是劇情瑕疵,不至于爛得離譜。
畢竟,劇本還有可能找專業人士把關,鏡頭感那可是導演最基本也是最需要培養的。
可見腦子里沒畫面、沒整體布局,往往是越使勁,越偏離事物初衷。
相反,如果認知很清晰,勁只往一處使,那才能在不偏離方向的情況下,做到更好。
而《人生一味》是為什么服務的——煙火氣。
為了它,名人不要,嘉賓不要,主持人不要,一切喧賓奪主的東西都往邊靠,就是圍繞燒烤這個選材去記錄背后的人和事,從而產生一種市井化的理念。
要么不寫,要么就很詳細。
熬了半宿,秦游君連把錄制團隊鏡頭要怎么拍都給寫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