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衛鏗上高原,去西域建設,其實是趁著現在腦子尚不清楚的寒門們,利用其一開始的熱情,去壯大一個更先進的群體。
……
來自更未來的時代,衛鏗總能對自己想要對話的人,提出有“共鳴感”的策略點,來進行鼓動。
秦統歷2200年,在西經聯控制的網壇上,一篇名“幾十年前,我們為何沒有勝利”的文章開始廣泛推送。
文章直接用大量的數據論證了神州在上次爭霸戰中國家潛力不足。這種不足是國疆內上下的認知問題。
“在和平時期,各行名流們總是抱怨,物資生產過剩,各類產業經濟性不足,虧損運轉效率低下。但是在超級大戰時,幾乎所有的物資緊缺。經略學家又會解釋,是戰爭造成的巨大消耗。
兩個時期都可以找理由,但是問題不會隨著理由充分而消失。
一個人,如果全身僵硬,就將原因歸納于“坐久了”,而雙眼發黑,天旋地轉,就歸咎于“急跑”,那么“寡人無疾”?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不能戰,無病乎?
儒賢曰: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今承平之日,民縮衣節食,國安泰乎?
我神州國遼,民廣,道久,本應深耕久營。然今農、匠、路、訊之基之產人均寡也。
現同我志者相抱共進,拓國勢于大道,上儉,下勞,不避善言,同心同欲。”
……
打完一場戰爭后,衛鏗說話很硬氣,但這只是讓那些給自己制造阻力的家伙們消停一下,而想要實際推行,則是需要快速地實際行動。
在進入高原后,需要一整套體系來解決這里“不適合經濟發展”的問題。
過去這些問題并沒有得到人類生產體系的全力重視,但是如今這個時代人類能在月球上維持行動力。
現在高原區域的發展,所需要面對的問題僅是氣壓低,以及道路困難等問題,遠不及月上筑宮的技術困難。
歸根結底是決心問題
昆侖山隧道鉆通后,關中地區各個生產商們,開始為這場進軍,在各個產業鏈上,傾入技術。
例如泛用型分子篩制氧設備。
這種利用電力將空氣擠壓過分子篩來制氧的設備,主世界的21世紀的家用型只需要四千塊錢一臺,和空調的價格差不多。即使是大型廠房內使用的型號,也只需數萬元便可購置一套。為房間加氧。
當高原上都是窮逼的時候,這個產業鏈用不著發展。
【這就如同二十世紀,基層的老農們節儉習慣了,覺得電視里每天的天氣預報免費的最好,能不用就不用。】
可是,當一大批“金貴”的高知們,不得不到來到高原上累計產業,他們的腦筋就必須從時尚潮流上拔了出來,轉向開始研發家用、公共場所的補氧電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