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衛鏗知道,這個整個公務體系必須對一些領域放手!
衣、食、住、行、醫、育這六大必要體系,反商業壟斷,但是絕不能一根筋。
公有經濟絕對化的情況下,城市中的工作任務都是搶著要的,哪怕不必要把控,也想著創造崗位(產生坐辦公室的管理崗位),例如現在“雪糕”這種明顯的商業性產業,也都想著用國營廠把市場盤下來。
相反,在非城市地帶的工作,人人都躲著。
以至于那里的管理是相當粗放,有些人最好是希望農民一直樸素下去。
……
衛鏗上一世中,所在社會上有這么一個爭論,那就是“文科生過剩”
嘖,
這個問題一旦掀出來,那就是文理互撕。衛老爺那時是理科,當然站在理科這邊嘍,因為自己看到的就是那樣:“不缺坐辦公室的,缺下生產線的!”
但是現在,衛鏗覺得作為城里人自己絕對是片面了。
在城市里面,文科生的確是多了,城市集成度高,管理很通透,自然不需要太多的人坐辦公室了。
但是在廣闊的鄉村中絕對是缺文科生!
一個個廣闊的定居點上,每個定居點里鄉民們的思想狀態,經濟情況,該地區的產業資本,都是需要文科生來統計的。
所謂的:文科系的偉人討薪,就是通過這樣對下動員,而不是像低調俱樂部的老爺那樣坐在大城市辦公室里面,給光頭寫信。
沒有人文科學系的知識者,在下面工作,如何規劃道路,讓區域資源整合,讓大片區域致富?這可都意味著大量工作量。
更重要的是!如果工業化過程中,城鄉長期缺乏事實上的人員交流,更會讓鄉村和城市發生“思想,認知體系”上的脫節,變成兩個世界!
這是近古時期,進入信息時代幾十年后,很多工業國都出現的社會弊端。
信息時代,理論上人們的認知渠道多了,會打破各個群體之間的價值觀隔閡,但是實際上營銷號讓信息篩選變得困難,陰謀論市場大增。
但是以合眾國的情況為例,鄉村的保守派傾向于在網絡上特殊受眾頻道聆聽內容,和城市中多元派沉浸的信息,完全是兩個世界。
這樣的隔閡難以打破,最后形成了嚴重的撕裂!
其實不僅僅是合眾國,高盧地帶,農場主們年年進城市在市政大樓前,傾瀉過剩農產品抗議!
~
至于東方,在這樣類比下,狀況卻顯得有些好。
雖然還有城鄉收入差距,至少鄉鎮和城市的千禧一代認知,不存在隔閡。雙方都有相互了解的興趣。以至于鄉村的直播河邊烤竹鼠視頻播放量能竄到老高。城市內的新梗大部分來自于鄉村。
原因為何?
~
現在站在歷史下游的衛鏗,心里面有了答案:“那就是,在信息時代前,城市和鄉村的隔閡被強行給沖破過!
這樣的強行沖破產生了一些綿延幾十年的文學哀怨,以及讓當時的城市生產出現了人員的匱乏,但自此開始,讓鄉村和城市在幾十年后,視角認知直接維持了一條平行線!”
偉大者的手筆,有時候往往幾個世紀后才能看得明白。
而現在,
衛鏗集群的這些思維,在北邊贛江上游一個大壩上的個體上收束。
這個衛鏗個體感應著周圍的生態種植園,緩緩道:“現在船小,猛拉一下船頭,還可以在寬廣大道上賽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