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這次攻擊,并不只是針對以色列空軍這么簡單,這是一個龐大的空陸協同作戰計劃,否則也不需要三軍總司令伊斯梅爾親自下場,通宵達旦的進行戰前部署了。
地中海空戰爆發的同時,已經不可能受到任何空中威脅的埃及陸軍開始按照既定方案分頭行動。
第二軍團以渡河的橋頭堡為中心,沿著運河兵分兩路,向北、向南步步逼近,穩穩推進,清掃巴列夫防線的殘余敵軍。
雖然巴列夫防線背后的以色列主力部隊已經被成建制火化,但在渡河的橋頭堡南北兩個方向仍然散布著大量的哨所,如果不拔除,埃及軍團的補給線將時時處在他們的騷擾之下。
這個工作宜早不宜遲,否則哨所中的猶太兵逃到提赫高原的山區打游擊的話,就不好辦了……
巴列夫防線,以軍有17個加強哨所,間隔10-30公里。
防線(西奈一側)向東延伸2-10公里雖然有一條平行于運河的容易通過的平地,卻又散布著大量的灘涂、沼澤,有天然形成的,也有開挖運河造成的,這對裝甲部隊的通過不是很友好。
好在這一點也同樣困擾著之前的侵略者猶太人,而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在之前六年已經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從這一條平地再往東延伸,是一片緩緩升起的沙丘,一直延伸到沙漠邊緣的山脊線,以軍在這條山脊線背后構筑了南北向的炮兵公路,便于防區內的裝甲部隊快速移動。
現在,這條路屬于埃及第二軍團了。
第二軍團開拔之后,第三軍團則離開了薩姆-6防空導彈陣地的保護傘,開始向東挺進,直逼阿里什。
坦克可以用自己的履帶摩托化開進,但長途摩托化開進的機械損耗非常大,尤其西奈半島北部這種灘涂沼澤遍布的路況,等抵達阿里什的時候,可能很大一部分坦克都因為各種故障不能動彈了。
為了保障攻擊質量,指揮部將第二軍團和調過來協防的第一軍團的坦克運輸車全部集中起來,將第三軍團的所有坦克都裝上大平板拖車,由重型卡車拖帶行進。
當然,這樣的開進高度依賴良好和暢通的公路,這個問題依然被猶太人提前解決了。
但危險的是,在行進中整個運輸線會拉得很長,而且不具備任何防御能力,無論是遭遇空襲,還是遭遇裝甲部隊伏擊,都會對整個坦克部隊造成極大的傷亡……
正因如此,伊斯梅爾雖然早就準備好了坦克運輸車,卻仍然等到地中海空戰打響,以色列空軍騰不開手時,才下令讓第三軍團開拔。
至于以色列的裝甲部隊嘛,他們還在趴窩!
這個時候,龜縮在阿里什的三個以色列裝甲旅和兩個機械化旅還在一片混亂中等待著他們的指揮官到來,戰爭爆發后的14個小時內,他們所做的僅僅是搶修了雷達和高炮陣地而已,至于霍克導彈陣地,那已經是一片廢墟了……
為什么要等指揮官呢?
這就歸功于以色列跟國防動員一樣復雜而且怪異的軍制了。
以色列國防軍最高軍銜是中將,而總參謀長是國防軍中唯一的中將,軍區司令、海陸空軍司令以及裝甲部隊司令都是少將,所以國防軍實際的晉升上限就是少將軍銜,以身殉國的奧倫·穆夫曼準將絕對算是空軍的重量級大佬了……
更加怪異的是,以色列的的預備役比常備軍更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