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市土地買賣開啟了一個新時代,雖然當時國內很多省市對這種方式持有不同意見,但的確賺錢呀,到九零年,國家隨即下發了《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條例中明確出現了商用地和建設用地出讓條件,比如商用地使用權七十年,建設用地五十年等等,從此國家的土地政策逐漸放開。
這個條例在九零年就已經頒布,最早實施的還是首都和盛海等大城市,特別是首都,隨著放開土地政策,大量的港商涌了進來,最著名的就是首都王府井地塊開發。
這塊土地由港城李首富拍下,據說只花了兩個億,然后修建了著名的東安商場,在當時,這座商場成為首都標志性的建筑,當然,也為李首富帶來了大量財富,二十多年后,這座商場每年的租金就高達數十億,擁有一個店鋪就能吃一輩子。
林云知道,土地買賣政策的開放,標志著國家馬上就要有錢了。
在改革開放之初,國家是真的沒錢,在八零年左右,外匯儲備只有八十多億米元,因為外匯與米元掛鉤,國家可以通過儲備米元進而在國內發行相應的華元,可八十多億米元還是太少,無奈之下只能發行國庫券以吸收老百姓手中的資金。
通過發行國庫券和提高存款利息的方式吸收老百姓手中的資金,這些錢被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預算開支,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修公路、鐵路、橋梁和各種水電站等等,每一項動輒都是數十億上百億資金。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修建三峽大壩,預算近千億,完全就是天文數字,國家實在沒錢,于是就在電費里加上了一項三峽建設基金,每戶每月兩分錢,一直收到三峽建設完成,那得是二十一世紀了。
沒有錢怎么辦?說實在,真是沒什么太多辦法,靠賺外匯?國家外匯儲備飛漲的時代還要下世紀,那時國家加入世貿組織,Made-in-China開始統治世界,利用出口小商品,通過一點點積攢,國家的外匯儲備才開始多了起來,然后又用外匯投資米國的國債,以至于很長時間國家成了米國最大的債主。
不過那都是后話了,至少要十幾年時間,現在怎么辦?終于,國家利用土地買賣實現了財政增長。
國家利用土地賺了大量財富,特別是放開商品房買賣后,房地產行業飛速發展,剩下的事情所有人都知道了,曾幾何時高房價讓年輕人一籌莫展,還成為焦點問題。
高房價的原因很多,好的也有,不好的一面當然也不少,可不可否認,高房價帶動土地價值增長,國家的財政也有了明顯改善,利用這些錢才能大搞建設,才能鑄就國家“基建狂魔”的名號。
當然,二十多年后,國家針對高房價問題也有了強有力的舉措,那時曾經輝煌一時的房地產行業也逐漸走向衰落。
不過同幾年后各地熱衷于房地產開發相比,在九十年代初,土地買賣是一個非常謹慎的行業,即便國家下發條例,土地政策有所松動,首都和盛海這樣的城市已經行動起來,可在北方,政府實施起來還是很小心的,不敢輕舉妄動,每走一步慎之又慎。
就拿現在的沈城來說,林云希望在開發區買五萬平方米的土地,開發區政府覺得太大了,因為整個開發區內就沒有超過一萬平米的企業,可也是沒說不可以,只是說要考慮考慮。
考慮個屁呀!金龍食品有限公司明年年初就要進新設備,到那時,現有的廠區根本不夠大,必須要搬入新廠區,對于一個未來五年會實現銷量六十億袋的集團企業來說,五萬平方米都未必夠用。
當然,林云之所以想多要點土地,還是因為現在土地便宜呀!
二類工業用地一畝地才兩千五百塊錢,五萬平米是七十五畝地,不過十八萬多塊錢,完全就是白菜價,可隨著時間推移,再等個三四年,那時就不是這價錢了,翻個兩三倍都有可能,此時不賣何時賣?
只是五萬平米太多太多,開發區政府覺得林云不是做企業,而是要當地主,這可不行。
正當林云撓頭之際,區里傳來消息,沈城市的市長要來調研了,而且楊立臣悄悄帶了話,讓宋春濤當著市長的面“告狀”,就告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