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看不出來,他是當事人,能感受得到,趙培儒依然是在遷就自己。
“如果不是我,他的手術效率還能更快。”
“他對病人的情況的了解程度,超乎想象的高啊”
果然,他對病人身體結構的掌握程度,已經非常高了
說明這趙培儒,術前閱片能力非常強
除此之外,還有硬操作上的能力,也是極其高超。
鄒斌院士能感受的出來,趙培儒依然沒有盡全力,而是主動降低了操作頻率,來配合自己這個助手。
“我還是小看他了嗎”
鄒斌院士想不通,趙培儒的天花板在哪里。
他認識的水平高的院士,都逃不過歲月的侵蝕,在體能、精力上,必然有所下降。
而那些體能精力旺盛的三四十歲的中年醫生,往往經驗技術的積累還不夠,達不到老院士們,在手術臺上應對自如的程度。
這趙培儒,卻是既有如同老院士們的豐富經驗,又像中年醫生那樣有耐力體力,拿得出過硬的實操能力,實在難得。
手術臺上的流程,繼續推進。
暴露腫瘤后,趙培儒用細針,在腫瘤體上貫穿,帶出一條絲線牽引。
在鄒斌院士操作的膽道探針的協助下,向上頂起十二指腸,沿著腫瘤邊遠外05厘米的邊緣,以電刀切除十二指腸粘膜,粘膜下肌層,膽總管下段,和胰管末端。
這時,鄒斌院士突然開口道“趙院長,五毫米的切緣,夠嗎”
他們之前在方案中商定,這里是要切1厘米到15厘米,這是根據腫瘤大小,解剖空間,以及預防病灶殘留等信息,綜合考慮而決定的。
但他哪里知道,趙培儒在虛擬手術室空間中,早就驗證過無數次,并且對腫瘤切除邊緣進行過大量的檢驗。
這05厘米的切除,足以能把腫瘤切除下來,同時還能做到不殘留病灶,盡可能多的為病人保留正常組織了。
這例病人是高齡患者,多為其保留一些正常組織,能讓他術后的康復提高一個層級,能讓其少受很多痛苦。
趙培儒開口道“五毫米夠了。傅程主任,這些邊緣切片做活檢。”
傅程小心的接過切片,遞給旁邊一直候著的年輕學生,年輕學生立即去隔壁檢驗室去了。
鄒斌院士遲疑了一下,沒有阻止趙培儒。
五毫米的切除邊緣,雖說會冒一點風險,但問題也不太大。到時看邊緣活檢結果,再做決定也不遲。
到時如果出了問題,也可以返工,擴大邊緣切除范圍。
隨后,鄒斌院士把精力,都集中在一助的本職工作上。
電凝止血。
他手中的電凝止血刀,始終能跟隨趙培儒的下刀處,亦步亦趨,將出血量控制的極小,這樣不僅病人少受罪,同樣也能充分暴露術野,給術者以極佳的手術環境。
隨后,兩人配合著,切開胰膽管粘膜,邊切除粘膜,邊縫合胰腸粘膜和膽腸粘膜。
這一步,是使膽總管和十二指腸壁完全粘膜化,膽總管和胰管的內側壁、胰管和十二指腸壁完全粘膜化。
至此,游離和切除工作,全部完成。
接下來,就是消化道和重要管道的重建了。
眾人腦海里,浮現出正無窮符號,橫置8的形狀。
這種吻合形狀很特別,但極其有效。團隊成員通過種種驗證,證明這種吻合方式的優勢很多,也是能極大降低本臺手術危險性的最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