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頓了頓,把重點說出來,“我先前在山里采過冬菇去圩市,發現非常受歡迎。以往我們都是被動地在山里找到了就采,但是……”林蓁故意壓低了聲音,“我聽說其實可以人為地把冬菇種出來的。”
大隊長聽到這里眼睛一亮:“真能種?有沒有什么條件限制,能不能具體說說?”
“我也是聽別人說的。”林蓁慢條斯理地道,“聽說可以從冬菇里分離出孢子,用這些孢子可以培養出菌種,然后就可以開始種植了。”
大隊長只知道種稻谷、種番薯,種冬菇他還是第一次聽說,林蓁又故意說得含糊其辭,他更是云里霧里的,脖子都不自覺地伸長了,仿佛這樣就能快些知道具體怎么做到的似的。
林蓁看他似乎接受良好,就把話鋒一轉:“其實這我都是先前聽陳教授粗略提過,具體怎么做,她比我清楚。
“大隊長,如果你也覺得這個法子可行的話,可以開始讓陳教授那邊著手去開始試驗嘛,具體成不成的,看她的結果不就行了嗎?就是有一點……”
林蓁沖大隊長眨眨眼,“目前我們也只是處于試驗的階段對不對?在技術成熟到上交給上級做貢獻之前,我們都必須要對此保密。
“所以我們試種時,最好還是可以在大隊部劃分出一個場所出來,再在村里選擇忠誠度高的人去管理,太多人接觸到容易泄密,要是讓別村的人學了去,我們的菇還怎么賣得起價錢?培育菌種之類的事情,完全交給陳教授,以防泄密。”
大隊長聽著,臉上就露出一些猶豫。
那些老教授他們還有這樣的本領?他對于這些知識分子的看法都停留在他們的學識跟農村的勞動完全脫節的印象上,總覺得他們所學的知識雖然高深,但是到了農村之后,村里人一起勞動,就暴露了書生們的缺點。
因此他雖然對于這些知識分子保持了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能忽視就忽視,不像其他大隊那樣對于下放的知識分子經常進行批評教育,而是只要他們自己能掙到吃的就不去管。
現在林蓁突然告訴他,這些拿鋤頭都勉強的書呆子們還有種地的本領,大隊長聽著就覺得有些虛幻。真這么厲害,怎么不早說?
林蓁就解釋:“陳教授是在勞動之余,再結合了我們這里的作物特點,花了很多年的時候才研究出點眉目來的。”
關于冬菇的人工培植問題,林蓁真跟陳教授討論過。
陳教授是真的會。
不過一直以來就只有一個思路,因為找不到物料也找不到場所去做這個試驗,就耽擱下來了!
主要也是因為被下放以來大隊對他們的存在一直是那種恨不得他們不存在的忽視態度,陳教授覺得就算提出來也沒人會理會,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
真要冒險,要是大隊采用了還好,如果不接受,再給他們安上不腳踏實地或者搞事的帽子,到時他們的處境還不如提出建議前,那可真是雪上加霜了。
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