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光也報了首都的大學,不過不是清大,而是理工大學,他們這邊得不到第一手消息,不過何旭光那邊已經得了預錄取信息,妥妥地會在年后也到首都來上學了。
好消息這么多,這個年過得特別開心,程奶奶和林蓁準備了很多吃的。
第一次在首都過年,還沒來得及入鄉隨俗,都是按照海城的習俗準備的,除了雞和魚是必備的,還有排骨煲啦,牛腩煲啦,羊蝎子啦,大明蝦啦等等,需要老火燉煮的都提前做好了,反正天氣凍,放外面凍上,要吃的時候再挪回室內。
像白切雞清蒸魚豉汁排骨這些要吃新鮮現做的口感才最好,就每頓一做。
除了正餐之外,零嘴更是少不了。
除了蒸制的各式糯米籺,烤制的糕點餅干,還有不少油炸的。
像是煎堆啦,油角啦,還有笑口棗。
煎堆的用料分別有糯米粉,黃|片糖,椰絲和白芝麻。
起鍋燒開水,將黃|片糖放入水里煮至融化。
取約十分之一的糯米粉,往里加水,調成米漿液,然后加入融化好的糖水里。
一邊煮一邊攪拌至再次燒開片刻。
剩下的九成多糯米粉放進用來和面的盆里,在中間挖個洞成火山口狀,然后把煮好的糖水湖湖倒進洞里,從外往里面撥糯米粉,邊撥邊按壓,直至揉成光滑的粉團。
揪一個煎堆要用的量出來,搓圓按扁,慢慢捏成半圓碗形,往里面放少許椰絲,在里面留下空心的空間,捏緊收口。
下鍋炸的時候,面坯會慢慢膨脹起來,這時用漏勺背輕輕按壓,讓它慢慢脹成圓滾滾的金黃色一大顆后撈起放一邊瀝油。
秦崝和李小弟、張教授他們喜歡吃香口些的,林蓁就把一半的坯放芝麻里滾一圈再下鍋,這樣外面就綴滿了一粒粒香噴噴的芝麻了。
然后是油角。
油角的做法跟餃子差不多,只不過個頭小很多,里面包的餡料隨自己的口味。
林蓁做了兩樣餡,甜口的用了花生碎芝麻白糖,咸口的用了蝦米蘿卜粒。
餡料放得滿滿的,收口捏成工整的半辮花紋,下油鍋里炸得色澤金黃。
成品油潤潤肥嘟嘟的,一口就可以吃一個,酥脆噴香。
而笑口棗用的也是面粉,做法比煎堆簡單得多,和好面后分成一小團一小團,盤成圓球狀,在表面滾滿芝麻,下油鍋反復炸兩次成金黃色。炸好后表面會開裂,形似咧嘴而笑,因而得名。
笑口棗是實心的,外酥內暄,香甜可口。
小兄妹倆最喜歡抱著啃,早飯吃這個配牛奶,下午還用這個配奶糊,到了晚上還想吃,就被林蓁拒絕了。炸品容易上火,可不敢讓他們吃太多。
李小弟也喜歡吃來著,被林蓁恐嚇了一句:“小心長痘啊,臉上留了痘印找媳婦就難了。”
大男生雖然有點惱羞成怒的意思,但是卻暗戳戳地停了伸向笑口棗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