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孫秀榮大大咧咧帶人在紅山一帶探查礦物,視察鍛冶情形時,紅山以東約莫百里,饒樂水北岸,后世林西縣新城子鎮地方,有一大片白色帳篷密密匝匝錯落于高處平地。
與所有的游牧部族一樣,所有的帳篷拱衛著一頂碩大的帳篷。
一頂通體白色,由兩層帳篷布搭成,上面一層的末端繡著金色的花邊,帳篷頂部主梁頂部立著一根牛角三股叉,三股叉上編著兩根均由九個碩大的羊毛球結織成的飄帶。
這里就是眼下契丹八部聯盟首領、可汗李懷秀的大帳所在。
這里距離饒樂水還有大約十里的距離,與饒樂水相比,這里的地勢要高出大約百米,從這里往南,一直到饒樂水,地勢是以此遞減的,饒樂水雖然并不豐饒,不過也有極其厲害的時候,但無論如何,其水勢是漲不到這里的。
契丹人的王帳原本還在東部,眼下卻遷到了距離霫人的圣地紅山不到百里的地方,這顯示了契丹人的野心和決心。
契丹這個部族自從出現在中原王朝的視野以來,一開始是古八部,然后是中八部,眼下經過涅里的改革后形成了新的八部。
在中八部時代(南北朝時代),以乙室活部最為強大,眼下乙室缽分成了乙室部、迭剌部兩個部落,但這兩個部落依舊是八部中丁口最多的。
孫秀榮出現在契丹王庭以西不遠處后,李懷秀很快得知了,一開始,他并沒有將其放在眼里,也有發兵攻打的心思。
但最后他沒有成行。
“可惡的涅里!”
大帳里,二十八歲、滿臉橫肉、留著山羊胡子的李懷秀惡狠狠地罵道。
他最終沒有成行自然不是傳說中的碎葉軍如何強大,在李懷秀眼里,再怎么取強大,經過了一萬多里的長途跋涉后肯定是不堪一擊。
他沒有成行是因為聯盟的軍事大權并不是掌握在他這個聯盟名義上的首領手里,而是掌握在聯盟夷離堇手里,雖然眼下契丹八部中還是以乙室部丁口最多,但以乙室一部去挑戰已經被大唐欽封為霫部大都督的孫秀榮怎么看機會也不大。
何況,那可惡的迭剌部新任首領涅里竟親自參加了孫秀榮繼任霫部可汗的祭天儀式!
這樣一來,如果乙室部想要對霫部動武,必定能會受到涅里的反對。
一想到涅里,李懷秀就氣不打一處來,在大帳里用契丹語大罵起來,這一罵,讓正在大帳里伺候的下人一個個都嚇得膽戰心驚。
不知過了多久,李懷秀終于平復下來。
前不久,他先后接見了好幾撥使者。
就是這三撥使者,讓他有了從實際上由涅里控制的契丹聯盟掙脫出來的可能。
“若是冒然攻打霫部,而以涅里為首的其它部落不聲援的話,勝了自然是好,若是敗了,自己這乙室部多半會被涅里等人瓜分了”
這第一撥使者竟然來自大唐的平盧節度使安祿山!
按說對于奚、契丹兩部來說,安祿山此人絕對是不共戴天之仇敵,可以說安祿山從以前的捉生將到現在位極人臣,他絕大多數功勛都來自這兩部,安祿山官袍上每變更一些顏色和紋飾都少不了兩部丁口鮮血和淚水的浸染。
都說邊境諸部是大唐邊將“行走的功勛”,在絕大多數情形下,那也只是說說而已,最多的時候還是以勒索的情形出現,大唐雖然在邊境各處大量設置守捉城,但實際上大多名不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