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湖,后世蒙古國西部大湖哈拉烏斯湖,喀拉即哈拉,均為突厥語里“黑色”之意。
在后世蒙古國,哈拉烏斯湖是僅次庫蘇古爾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水面碧波蕩漾,綠意盎然。
不過在唐代,它卻是一個黑色的湖泊。
此時的喀拉湖兩岸,高大的白楊、白樺、雪松、冷杉密布,密密匝匝的,將湖泊靠近河岸的地方倒映得昏暗陰沉,看起來就好像黑色一樣,故名喀拉湖。
當然了,后世由于水土流失,過度砍伐,喀拉湖早就失去了他“喀拉”的一面,但依舊保留了類似的名字。
在喀拉湖的東邊,還有同為蒙古國“五大湖”之一的哈爾湖和德勒湖,發源于烏德鞬山西端的渾河從哈爾湖東北約莫十余里的地方轉向西北,最終匯入五大湖之一的吉爾吉斯湖。
吉爾吉斯湖之北,便是貪漫山(唐努山)之下的烏布蘇湖。
這就是五大湖。
在喀拉湖西邊,有發源于薩彥嶺的科布多河從西面匯入該湖,南面,則是發源于金山(阿爾泰山)的巴彥圖河從南面匯入。
三湖三河的極佳地貌,讓這里成了五大湖區域少有的優致牧場。
這里,就是大唐在烏德鞬山以西設置最大的行政區域——渾河州所在,管轄的就是葛邏祿部落。
后世科布多城所在就是葛邏祿大汗葉護的大帳所在!
眼下,五大湖區域部族的分布大致是:
烏布蘇湖附近,是轄嘎斯人的牧場;
吉爾吉斯湖附近,是依舊留在大湖區域的拔悉密人的牧場;
剩余地區,東西長約千里,南北寬約三百里的地方,就是葛邏祿人的地盤,其全盛時期丁口超過十萬戶,占據了除了烏德鞬山、烏布蘇湖以外的整個五大湖區域牧場以及整個金山北麓。
當然了,滄海桑田,眼下的葛邏祿人在與拔悉密、回鶻聯手擊破突厥人,在最后一任突厥大汗死后,以前的鐵三角便成了仇敵,先是回鶻人、葛邏祿人聯手殺掉了被他兩部推上突厥大汗之位的拔悉密大汗阿史那施,然后回鶻人在一個秋末冬初的時節突襲了葛邏祿人。
當時默延啜統領的三萬回鶻騎兵擊破葉護的五萬大軍,這一仗,導致葛邏祿人徹底喪失了烏德鞬山以西的部分牧場,回鶻人的赫赫威勢還讓除了謀落部之外的熾俟、踏實力兩部遠走他鄉,越過金山來到了西域。
當然了,葛邏祿部遠走他鄉并不是從此時開始的,自從在唐太宗時代唐軍擊破突厥汗國時期遷徙就開始了,但大規模的遷徙卻是從眼下開始的,葛邏祿人的遷徙還間接造成了怛邏斯之戰的結果。
其遷徙的路徑有兩條,一條自然是沿著金山與薩彥嶺之間的峽谷西去。
另一條嘛,則是越過金山西段某處大的缺口來到天山北麓。
由于熾俟、踏實力兩部的全部遷走,如今大湖區域便只剩下葛邏祿王族所在的謀落部,其大汗叫葉護,全名牟羅葉護,牟羅,即謀落也。
眼下的謀落部還有兩萬多賬,冬季時則全部遷到三大湖附近,夏季時則遷到科布多河上游以及金山北麓,真正的逐水草而居。
這是因為,科布多河上游以及金山北麓與三大湖相比,海拔普遍高出千米以上,在冬季自然更為寒冷,而在夏季,卻能減少蚊蟲的滋擾——在草原上,密集的蚊蟲異常嚇人,特別是在水草豐美的地方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