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孫秀榮在行軍時,雖然不怕敵人埋伏,但依然不是讓三個營頭聚在一起向前邁進,而是每個營頭之間隔著至少十里的距離,當然了,處在最前面的那個營頭依然是最厲害的。
這是因為,中亞地帶,雖然在夏季草料不缺,但水源急缺,若是大軍擠在一起,還在某處被敵人困住了,草料好解決,但人馬一多,這水源就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分開行軍,既能避免被敵人一網打盡,還能有效利用水源。
蘇哈的以唐人為主的天山營處在最前面,與之前剛成立的所有營頭都不同,對于這些年輕的府兵,碎葉軍并沒有像往常那樣摻雜了大量的其它老營頭的骨干,而是只摻雜了少許而已,顯示了唐軍府兵的素質,他們只要稍事訓練就能成軍。
用唐軍的府兵而不是野戰軍,孫秀榮自有他的考量,眼下安西四鎮是整個大唐唯一還存在府兵的地方,有府兵便有家眷,而這些府兵的家眷早就遷到了天山以北,想要造反就得掂量掂量。
而野戰軍則不同,他們都是從全國各地招募而來,這一輩子除非受傷,至少能干到四十歲。
當然了,這其中還是有差別的。
若是干到三十歲還沒成為隊正以上擁有祿田者,他們多半會申請退役,若是升到了隊正的職位,這個職位帶給他的祿田、俸錢、料錢、仆役錢就足以養活一大家子了。
若二十歲從軍,到了三十歲還未升到隊正,那你趕緊退伍得了,你肯定沒有希望了,不過也有習慣了軍營里的生活,到了三十歲也舍不得離開的,但無論如何到了四十歲肯定要離開了。
但家就在北庭就不同了,家里不僅免除一切賦稅和徭役,自身也有俸祿,這就改變了大唐募兵制的常規做法,因為這樣的家庭是普通民戶所向往的,到了二十五歲,都可以申請成家,然后就能在家庭附近駐扎,若是沒有戰事,每年還能集中回家一兩次,既能生兒育女,還能賺取俸祿,何樂而不為?
蘇哈在行軍時嚴格遵守了孫秀榮制定的“但凡大戰起,必前出至少三十里,若遇峽谷,必須前后左右都要照顧到,遇到便于埋伏之處,或親自上去查看,或用弩箭拋射,或扔出騎兵使用的震天雷,務必將敵人驚出方可,須臾不可怠慢”
“若是在春夏之際的草原上,那是要探出五十里的,但在河中,三十里就不錯了,這里雖然在夏季不缺野草,但水源依舊缺乏,一個不小心尋找水源就要耽誤很長時間,故此,還是以三十里為宜”
八十里的道路,說長不長,但說短也不短。
這次南下,每個營頭的輕兵營都兼著輜重營的職責,一般來說會有兩人趕著一輛用兩匹馱馬拉著的偏廂車,偏廂車可裝載兩千斤重的物資,其中糧草約莫一千五百斤,其它諸如車輛備用備件,武器備件,火器相關物資等。
也就是說,親兵營可以攜帶大約五千石的物資,其中糧草大約三千七百五十石,但親兵營的士兵不可能全部用來看守物資,若是遇到傷亡,總得有替換的,故此,五百人的親兵營實際上只有兩百輛偏廂車,可裝載三千石糧草。
一個營頭三千人,都是有戰馬的,這樣的話,每人每日至少能需要兩斤糧食,一個月就需要六十斤,一個營頭連人帶馬(馬匹還可以吃草)可吃上五十天,每個士兵自己還攜帶了十日的糧食。
于是,這就看出來了,孫秀榮的軍隊一般來說是按照兩個月的作戰周期來配置的,無論是糧草還是武器彈藥都是如此,兩個月,就是碎葉軍堅持戰斗的上限。
當然了,這是計算了沿途有補給的情況的,兩個月,是真正扔在戰場上一時半會得不到補給的作戰周期。
以碎葉軍已經小半個腳步已經跨入火器時代的水平來說,如果還有一場戰事超過兩個月,干脆一頭撞死算了。
為了以防萬一,孫秀榮還另有籌劃。
比如,如果是三個以上營頭作戰,那樣的話,會將強弩營也納入輜重營的行列,這樣的話就會多出來兩百輛偏廂車,多出來三千石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