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英國和以色列的疫苗接種率都接近了70%,近期放開后,出現了感染人數明顯上升,但是這種發病率的上升不再造成醫療資源的擠兌,該病病死率也從去年最高的18%,降至最近一周的0.1%。這一水平是接近流感的病死率水平。
張文宏說,未來通過疫苗接種,仍不能完全控制疫情的持續和反復,但如果在全面放開后,病死率降至流感水平,那么,就可以消除該病毒流行帶來的嚴重后果。或者說,“新冠”危害通過疫苗接種后,短期內通過建立人群免疫力,降低至季節性流感水平。
他表示,人類如果沒有疫苗,也會逐漸建立群體免疫、學會與這樣的惡病毒相處,但這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同時要付出大量的代價。
至于大家關心的中國疫苗有沒有效果?
最近智利完成的滅活疫苗上市后持續觀察,在醫學上稱之為“真實世界研究”,數據發表在國際最著名醫學雜志《新英格蘭》。這是一次比較硬碰硬的測試。
智利評估了今年2月2日、5月1日在全國大規模疫苗接種中國滅活疫苗人群疫苗的保護力,該隊列包含列1020萬智利人口,在2劑接種人群中,中國滅活疫苗對預防新冠感染的有效性為65.9%,預防患者的住院率保護力87.5%(95%CI,86.7-88.2),預防ICU入住率的保護力為90.3%,對死亡的保護力為86.3%。
智利疫苗接種的結果表明:中國滅活疫苗對新冠的重癥化、住院和死亡的預防具有較高有效率。
如果以減緩傳播和降低病死率作為目標,可以承擔一定的保護,但是作為清零和根除疾病流行,可能是目前疫苗不能達到的目標。
這些數據告訴我們,未來哪怕我們每個人都打了疫苗,新冠仍然會流行,不過流行的程度會降低,病死率可以降低。開放后還會有人感染,未來各國均要面對的是疫苗降低了病死率與疾病的傳播,但是市民防控意識依舊重要,國家公共衛生體系(包括醫院和疾控)的力量,才能最終達到與病毒和諧共處。
曾經經過的不是最艱難的,更艱難的是需要長期與病毒的共存智慧
張文宏說,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疫情不會短期結束,可能長期也結束不了。世界上大多數病毒學家都認可這是一個常駐病毒,世界要學會與這個病毒共存。
南京疫情讓我們再次看到病毒的無時不在。不管我們愿意不愿意,未來的風險一直會有。
世界如何與病毒共存,各個國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中國曾經給出一張漂亮答卷,南京疫情之后,我們一定會學習到更多。
未來中國選擇的方式一定是既保證與世界的命運共同體,實現與世界的互通,回歸正常的生活,同時又能保障國民免于對病毒的恐懼。中國應該有這樣的智慧。
我們已經贏過新冠病毒一次,未來一定也會找到長久的制勝之道
“所有長五人永遠忘不了2007年7月2日。那天晚上,我們從測試大廳回來直接就去了會議室,食堂給我們準備了加班餐,300多人一個人都吃不下去飯。”
孫振蓮,“80后”的長征五號系列火箭發射支持系統型號主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第十五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人們記住她是2019年長征五號火箭成功復飛的央視直播里,鏡頭無意中掃到她開心地笑;鏡頭再次轉回來時,她已淚流滿面。28日,她在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這樣回憶。
2007年7月2日,“胖五”長征五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失利。孫振蓮回憶,那段時間壓力巨大:火星探測、月球探測、載人航天等重大任務都在等著我們,他們都有窗口期。以火星探測為例,錯過了一次,要等26個月。
他們沒有時間悲傷,只能歸零,夜以繼日地埋頭再干。歸零,就是分析問題,找到原因,杜絕此類事情再次發生。她回憶:“那段時間,我覺得世界都是黑白的,沒有春秋冬夏,沒有花開花落,也沒有日出和晚霞。”
歸零的過程一波三折,2018年11月發射失利宣告失敗,第二次歸零,改進后的發動機渦輪泵再次出現裂紋。
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淚奔跑。終于,工程師們捕捉到了故障征兆:發動機的氧渦輪泵一頭是低溫的泵,另一頭是高速的渦輪,最高620多攝氏度,每分鐘2萬轉的速度轉動,局部產生了共振。他們采用了新的結構,問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