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馬道邊,有一間房屋卻是與眾不同,還是原來眀三暗六的瓦房,瓦片黛青色,遠望像四四方方的四合院,四條屋脊也是四四方方的,四角挑檐冉起,就像四條首尾相顧的虬龍。房屋臥在山下的一塊平地里,在樹木的掩映中,肅穆,不失威嚴。
這是村民簡小芳的家。
村民們攀比較為嚴重,只要有一家蓋了樓房,其他的村民不甘落后,有錢的不必說,沒錢的想法設法,就是東挪西借,也要蓋起一棟來。
簡小芳與眾不同,她不喜歡這種被人稱呼為小洋樓的房子,還是迷戀用泥土壘成的瓦房,冬暖夏涼。
于是,她就把差不多經歷了一個世紀的土墻老屋內外修葺一新,白墻白地板,泛著明亮的光芒,使原來昏暗的老屋煥發出迷人的色彩,很是寬敞、大氣。
1
初春的黃昏,太陽鉆進西邊的山脈,余暉灑在東邊的半山腰上,一片金黃。
簡小芳去兩公里外的馬道河中心小學接孫女陳向洋放學回來,踩著色彩斑斕的小三輪自行車,行進在馬道上,兩邊長滿灌木和青草,遠望去,并不見馬道,只覺得她在碧綠叢中漂移著。
“她芳姐,洋洋長大了呢,還用籠子裝著。”路過一屋前,正在屋檐下打盹的陳大玉睜開眼,盯著簡小芳說了一句。
因馬道顛簸,簡小芳擔心孫女被顛出車斗,別出心裁,請人用白亮的不銹鋼管做了一個架子,焊接在車斗上,并做了一個小門,就像一個囚籠。
孫女陳向洋由小門鉆進車斗,車兜里用毯子鋪好,陳向洋躺坐在里面,舒適多了,不用擔心甩出車外,遇到下雨,或者是寒冷的冬天,鋼架外罩上雨布,即可以遮風避雨,又可以御寒。
“該做飯了。”簡小芳沒接話,對陳大玉說了一聲。
“歇哈咗(歇一下)。”陳大玉又叫了一聲。
簡小芳擺擺手,徑直騎車走了。
陳大玉70多歲了,生了三個女兒后,老伴就去世了,獨自一人把三個女兒扶養長大了,都進了城。三個女兒分攤費用,在老屋地基上建了一棟三層樓的小洋樓,就把孩子們交給她帶。
三個女兒五個小孩,一大群,沒法細管,一天到晚,村里都是她訓斥叫罵的聲音,響徹山間。但似乎絲毫沒有作用,就任由他們打架哭鬧,上竄下跳,傍晚才像趕鴨子一樣,揮舞著樹枝條,把外孫們趕到馬道河里,讓他們瘋鬧夠了,洗干凈了,又吆喝著,趕著他們回屋,做晚飯,伺候著他們睡覺。
這種“散養”的方式,倒是把外孫們養的皮肉緊實,骨骼精壯,很少有得病的。
現在外孫外孫女們也結婚嫁人了,有了小孩,又想著把小孩送回馬道河,讓她帶看著,但看她年齡大了,又有些邋遢,就斷了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