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問題來了,如何判斷這P波是不是干擾的呢?
陸晨想到了“愛因托芬”三角形。
心電圖就是“愛因托芬”教授發明,他將記錄到的心電圖波命名為PQRST波,并且將這種命名方式沿用至今。
通過“愛因托芬”三角形的原理,就可以判斷P波到底是不是干擾!
“輪到它出場清理現場的時候了!”陸晨心道。
經過了“愛因托芬”三角形的模型,陸晨有了結論。
這第二張圖中,真的有干擾!
正是因為存在干擾,導致了這些小p的出現。
其中,III導聯沒有,說明干擾來自左上肢。
所以說,如何去排查干擾也是心電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因為做心電圖時本來就非常容易受干擾,而且有時候干擾就是那么完美,那“愛因托芬”三角形這時候就會顯出它的重要性了!
陸晨隨后利用“愛因托芬”三角形把這些小p清理掉之后,事情就變得很簡單了!
整體心律還是一個交界性逸搏心律。
從整體宏觀上三份心電圖來看,是符合交界性逸搏心律的診斷的。
當陸晨再次把目光再聚集于單獨的II導聯時,他發現導聯間期是固定的。
他立刻就考慮到了一種診斷——完全性交界性反復搏動心律!
反復搏動又稱反復心律,是指心臟某一心腔發放的激動使該心腔除極后,激動經過傳導進而激動對側心腔。
與此同時,激動的傳導方向可能發生突然回折而反向傳導,并使原激動起源的心腔再次激動的一種心電現象。
……
陸晨還發現了更有意思的一點。
在這份心電圖中,竇性和房早構成的聯律間期,和血鉀恢復后的竇律與房早的聯律間期,完全是一樣的,都是540ms!
這說明什么問題呢?
這更說明了那一對一對規律的中間有逆P的組合不是房早二聯律,而是交界性反復搏動更合理。
此外,對比血鉀恢復前后的心電圖,II導聯的P波與這個P波是一致的,都是正負雙向的,所以這個心電圖還存在逸搏-奪獲心律!
分析到現在,第二份心電圖的這段呼之欲出。
它的最終答案便是,交界性逸搏心律+完全性交界性反復搏動二聯律+逸搏-奪獲心律+房性早搏伴差傳。
……
當陸晨將第二份心電圖的最終診斷發到群中時,群里眾人在驚詫不已的同時,心里對陸晨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誰能想到這心電圖中的P波和逆P,居然有一部分是干擾?!
這干擾的波形,看起來和正常的P波,沒什么兩樣。
“應用“愛因托芬”三角形之后,我們就可以排除這些干擾。”
陸晨把群里的心電圖重新編輯,將干擾的波形全部都標了出來,讓所有人都能一目了然。
在去除了干擾波之后,這份心電圖雖然仍舊很難判讀,但并不是無解的圖形了!
范志平在自己的出租屋中,看著陸晨的回答,十分驚嘆。
真不愧是“陸教授”啊!
所有人都沒想到的干擾波形,被陸晨給想到了!
群里的眾人在得到了診斷之后,也開始了一陣陣彩虹屁。
“陸教授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啊……”
“陸教授,主任問我為什么跪著看手機。”
“還是陸晨教授牛i逼啊!”
……
而此時,陸晨的系統面板中,也不斷的彈出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