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和工友最難忘的日子,是建灘完成,場里召開表彰會喝慶功酒的日子。
爺爺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和優秀共產黨員,披紅戴花站在領獎臺上,可神氣呢!
其實,在那個年代,還沒有獎金的概念,多以精神鼓勵為主。一般都是場黨委領導給頒發個喜報,還有印有偉人頭像或者為人民服務字樣的搪瓷茶缸、毛巾等物品。
雖然這些東西現在看來不值錢,但是在當時來講,也算是奢侈品了。
每次爺爺把喜報和獎品拿回家,奶奶和全家人都是樂呵呵的端詳半天,然后才把喜報端端正正的貼在土炕北面的墻上。
是爺爺那一代鹽工,憑著對黨的無限熱愛,憑著一種高度的自覺和感恩精神,才戰勝了重重困難,在荒蕪蕭瑟少有人煙的北海之濱,建成了初具規模的渤海鹽場。
爺爺手捋著胡子,笑著說:“晶兒,俺們那個年代,雖然說一窮二白,但是有一顆火熱的心。咱們渤海鹽場,當年建場,當年就生產海鹽幾千噸,還受到了昌濰行署和省一輕系統的表彰獎勵呢!”
休息了一會,爺爺繼續說,那個年代的苦和累,不是你們這代人能夠想象的。
剛參加工作之時,每月只有10幾元工資,除了留下一部分生活費,一大部分要交給家里,你奶奶在家里拉扯著你爹和一大家子人口。還要從里面拿出一些交給小隊里。
“啊,還要給隊里交錢?為什么?”
“傻孩子,俺們能夠去鹽場參加工作,都是隊里推薦的。村大隊和小隊根據村里每戶人家的困難程度和勞力情況,從一些根正苗紅的家庭中推薦了我們十幾個小伙子。我們的戶口還在村里,交錢是為了頂替義務工工分。”
“奧,明白了。爺爺,那么后來和您一起參加工作的同村伙伴怎么樣了?”
“唉,難啊!當時的工作生活條件差,鹽場又是個重體力的臟苦累活,他們實在受不了這個累,結果都卷起鋪蓋回家了。由于我是個共產黨員,復員軍人,咱們可不能給黨丟臉啊,所以這才咬著牙堅持了下來。”
我呢,推過小車,抬過幾百斤的大鹽筐。當時的飯食,主要使高粱米加上地瓜干,每頓飯每個人只能給兩個窩窩頭,因為沒有自來水,建場初期喝的是苦咸水,北部風大,吃飯的碗里還經常會有沙子。最難吃的還是一種叫做“返銷高粱”的植物,好像是一種雜交高粱,個頭不大,高粱穗子很大,但是品質不好,很難下咽。
那個年代,正趕上******,各行各業都不富裕,能有的吃就算不錯了。
干一天活下來,經常餓的我眼冒金星,前胸貼著后胸,渾身一點力氣都沒有。
為了把活趕上去,為了活命,我和工友們吃過黃蓿菜種子,燒烤過老鼠、刺猬和蛇,總而言之,能入口的東西,俺們工友都吃過,甭提多艱難了。
別看日子過得艱難,但是鹽場的精神生活也不那么單調。場里有文藝宣傳隊,咱們場里1971年在北洼還率先購買了第一臺電視機呢!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
爺爺輕聲的哼著小曲,慢慢的睡著了。
我知道,在爺爺的心里,裝滿了回憶。
記得爺爺講過,他老人家最難忘的是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1959年發生的一次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