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對全國大多數地區和多數人而言,應該是平凡的一年。但是對于渤海鹽場來講,可以說是“雪上加霜”災難頻發的一年。
這一年,場里先后發生了三次大的自然災害。
據《渤海鹽場場志》記載:
2月13日,天降大雨雪,大冷,出現“雨凇”。場內交通終止,高低壓線路和通訊設施遭到嚴重破壞,損失很大;
4月23日,發生特大海潮,潮位高達6.74米。大片鹽田被淹沒,化鹽1.8萬噸,各種料具沖毀丟失嚴重,損失價值50余萬元;
6月18日,渤海灣發生7.4級地震,場機關駐地東側出現60厘米洞孔并冒出黑水巖漿,大部分職工家屬暫時遷移到離場區20多里地的南河鄉以南,全場短時停產。
天降大難,工人就要拼命大干。從那以后,爺爺和他的工友們,就全身心的投入到自救重建和恢復生產中,艱苦奮戰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逐步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秩序。
最讓爺爺感動的,是場黨委、黨支部書記和場里的黨員同志們,他們舍小家,顧大家,危險面前不退縮,困難面前不低頭,始終堅守在生產一線,直到最后一個工人和家屬撤出場,他們才肯轉移到安全地帶。
第二件事,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發生的幾次大海潮。當時的情景更加駭人。
爺爺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當時,連續刮了好幾天東南風,接著又轉為了東北風,下起了暴雨,狂風暴雨引發了渤海灣大海潮。
場里的黨員領導干部全部下到生產一線指揮調度,帶領大家夜以繼日筑高堤壩,加固池堰,排設麻袋包,應對幾十年不遇的大洪水。
狂風足足有十級以上,刮得人都站立不穩,貓著腰才勉強行進。豆大的雨點打在人身上和臉上,打得人生疼,分不清雨水還是汗水。
關鍵時刻,還是場黨委帶領黨員干部沖鋒在前,爺爺和突擊隊員們全力保護堤壩安全。
類似這樣的實例還有很多,很多。在渤海鹽場的急難險重任務面前,總是能看到黨員干部的身影。
爺爺曾經自豪的對我說:“孩子,在俺們那個年代,有一句口號特別響亮,叫做困難面前有我們,黨員面前無困難。共產黨員是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前幾年爺爺身體好的時候,我曾經想過給爺爺寫一本自傳或者回憶錄,可是爺爺態度很堅決的拒絕了。
每當這個時候,爺爺的眼眶里總是蓄滿了淚水,好幾次我都看到爺爺偷偷的抹著眼淚。
后來還是聽奶奶介紹我才知道,爺爺說,自己能夠從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活著回來,就算是莫大的幸運和造化了,想一想那些犧牲的戰友,有的至今還長眠異國他鄉,有的甚至還不知道名字,對比他們的巨大犧牲,自己這點事,有什么可寫的?更沒有什么好宣揚的。
作為建國前的老黨員,爺爺始終高度自律,生活簡樸。前幾年身體好的時候,每年的醫療費花的很少。
大家應該知道,作為建國前參加工作的老黨員,醫療費用在單位上都是實報實銷。雖然爺爺不是國家干部,但是他對自己和家人嚴苛的要命。
他給家里人“約法三章”:家里人的醫藥費自己負責,堅決不能和他的藥費混同著報銷。最近幾年,他下半身癱瘓,常年臥床,還是堅持能少吃藥就少吃藥,能不用藥就不用藥,嚴格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
爺爺的一行一動,對后代的成長幫助極大,也養成了良好的家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爹爹和我的三觀,使我從小就對共產黨,對黨員有了一個崇高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