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光想著總量,忘了不管得寶那邊用雞,還是村民養雞,都是分批次的!”冉江一拍腦門,懊惱地說道。
“不過換速生雞種還是慎重點吧,一來村民也沒養過,二來也不知道適不適合做大盤雞!”這個冉江可是吃過的,味道遠不如土雞。
其實很多經濟動物的養殖都是這樣,在經濟效益和口味之間,養殖戶往往更偏向前者。
大白豬的肉真就比傳統黑毛豬的好吃么?白羽雞真的比土雞好吃么?吃過的人都知道并非如此。
然而為什么大白豬和白羽雞的比例不斷增長呢?就是因為大白豬出肉率高,白羽雞生長周期短,能給養殖戶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
大白豬和白羽雞的盛行,讓老百姓吃到了更多、更廉價的肉,但是口味就比不上黑毛豬和土雞了。
土豬肉和土雞肉慢慢變得稀少,價格也漲起來了,那些懷念當年味道的食客,就只能花高價去買。
冉江很清楚,只有大盤雞店一直保持好味道,才能讓玉泉營飼養的雞賣出去,自然不能輕易改動店里的食材配方。
要是因為味道變差導致生意急速下滑,那可就啥也沒了,到時候還得尋找其他銷售渠道。
“但是就是這樣,每家要養這么多雞,飼料還是不好解決吧?”冉江把自己的打算說了出來,“額在農校的時候,聽過蚯蚓養雞的辦法!”
“每家每戶挖一塊蚯蚓田,技能養雞,還能用蚯蚓糞肥田,改善戈壁灘的土質,一舉兩得,就是不知道這辦法能不能用在咱這地方!”
冉江將自己知道的信息給張樹成說了一遍,張樹成聽得很認真,“聽起來倒是個好辦法,不過你的擔心也是有道理的,這辦法其它地方能用,咱們玉泉營能不能用還真不好說。”
“你既然是在農校聽到的,那你們學校有么有老師是搞這方面研究的?能不能請他過來幫忙,先搞個試點,成功了再大規模推廣?”張樹成不像麻縣長那樣,一聽到啥好事兒就急著上馬。
他知道老百姓生活不容易,在沒有確定的情況下,不能讓他們冒險。
“還真沒有。”冉江剛才在路上就翻過馬得福的記憶了,“不過雖然額們學校沒有,但是當初聽老師說,咱們區里農林科學院有專家是做這個研究的!”
“額幫你出一份介紹信,你跑一趟銀川,去農林科學院問一問,看看這辦法可行不!”軍人出身的張樹成行事素來果斷,馬上做出了決定。
“既然有這個可能,不管最后能成還是不能成,咱都要盡量試一試!農民想掙錢不容易,咱辛苦點,能給他們找個賺錢的門路,那就值了!”
張樹成很快就給冉江開好了介紹信,并從吊莊辦的經費里擠出差旅費,預支給冉江。
“額明天一早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