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謙之后,登臺公演的便是路遙了。
他上了臺,勉強一笑,和觀眾們打了個招呼后就開始了自己的表演。
上次抽簽的時候,路遙抽中的是評劇。
評劇的發展歷史比較短,是從清末才開始發展起來的,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才在東北大范圍流行。
比較出名的有《楊三姐告狀》《秦香蓮》還有《祥林嫂》等劇。
比起京劇、昆曲、黃梅戲這些歷史比較悠久的戲曲,評劇自身的底蘊確實不足。
但是因為評劇比起這些戲曲更加偏通俗化一些,拿音樂來舉例的話,京劇、昆劇這些傳統戲曲就像是古典音樂,而評劇就很偏流行了。
眾所周知,流行的肯定要比古典的更加容易受到大眾喜愛,評劇就被譽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
不過將評戲和流行音樂如何融合。
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路遙在和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常雅涵進行了多次的探討,也親身感受了好幾初評劇表演,但是都沒什么頭緒。
評劇的戲本,主要都是將一些比較能夠讓民眾憤慨的不公平之事改編成戲劇,大部分都是批判意味的。
這和音樂這個形式其實是相沖的,音樂很少有帶很深的批判色彩。
想來想去,路遙還是決定將評劇《秦香蓮》的劇本,改成一首歌。
秦香蓮的故事,其實很出名的。
提起秦香蓮,很多人可能會迷茫一些,但是說起陳世美,應該算是一個華夏人無人不知的渣男典范了吧?
《秦香蓮》講的就是才女秦香蓮和書生陳世美相愛結合,陰差陽錯之下,進京趕考的陳世美誤以為妻兒在洪災中身亡,娶了公主,其后秦香蓮千里尋夫,引發一連串悲劇故事。
陳世美最后被斬于包拯龍頭鍘下的傳說,可是傳了上千年的。
路遙就是依據這個故事,改編出了一首中國風的歌曲,不過歌曲內容更多聚焦在了秦香蓮對陳世美的愛恨之中,這首歌大體主要還是在講愛情。
而評劇則被他融入到了間奏部分,讓常雅涵老師在兩段主歌和副歌之間,唱了幾段《秦香蓮》的唱段。
說實話,如果是在伯謙演出之前,路遙來這么一手,大家可能還會覺得有點新意,挺有意思的。
但是在伯謙那段《霸王別姬》讓人印象深刻,記憶點猶新的唱段表演完之后,再看路遙的這段,就有些小家子氣了。
比起《霸王別姬》里最后訣別哭相思帶來的驚艷感,以及伯謙將流行音樂與京劇結合的出色程度。
路遙的作品實在是太粗糙了,評劇唱段切入的也很生硬,和歌曲本身的歌詞之間沒有很好的銜接,顯得很突兀。
凡事都怕對比。
當路遙的演出結束后,現場的觀眾反響明顯沒伯謙好,甚至不少觀眾表情都非常平淡,連伸手鼓鼓掌的表面功夫都懶得做。
這讓原本臉色就有些不好的路遙,臉色更加難看了。
見現場反應很平淡,周聽只好連忙打開麥克風打圓場:“額...演出還是挺好的,但是表現出來的效果,可能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
但是不是每一個評鑒人都這么好說話的。
企鵝音樂集團的總監柯長秋黑著一張臉,毫不留情的就批判道:“單純的將戲曲元素插入到歌曲中,不一定就能產生好的化學反應,一首歌最重要的是整體感,一旦這種整體感被破壞了,那音樂的美就沒了。”
梅蘭十分認同的點點頭。
作為一位業內知名的制作人,她見過太多為了讓歌曲更有國風味道,就盲目的往音樂中加入戲腔元素的歌了。
雖然路遙這次并不是加戲腔,但是這樣粗暴的直接把《秦香蓮》的唱段插入到間奏中,與上下歌詞都沒什么聯系,顯得就是為了要有評劇元素而生搬硬套的感覺。